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一般认为民本思想起源于夏代.<尚书·五子之歌>借太康兄弟之口述大禹的训戒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继承了民本传统,将其弘扬到空前的高度,成为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把人民放在首位,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王田葵教授、何红斌先生认为:"舜之所歌,情系于民.在如司马迁所言:‘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  相似文献   

2.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4.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5.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6.
沂蒙文化是以《尚书·禹贡》“淮、沂其义,蒙、羽其艺”而命名的区域文化,她是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上古传说时期的太昊、少昊、大禹、皋陶、伯益是沂蒙文化在这一断限内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民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民生"一词最早见之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老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财物才不会匮乏.管子认为"衣食足则知荣辱";<老子>说:"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相似文献   

8.
"文如其人"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来源非常久远.早在远古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后来,汉代的<毛诗序>接着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按照这一古老的诗学理论,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诗,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诗就可以知道诗人有什么样的志了.  相似文献   

9.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文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12.
帅男"倾城"?     
<东方·文化周刊>2010年第40期刊登了雪小禅的<那时的光景>,原文中有这样几句话:"那时一个女孩子绝望地恋着辅导员.因为辅导员的确是帅而且有才情--再也没见过那么帅的男子,高,瘦,一笑倾城."试问:"倾城"能用于"那么帅的男子"吗?"倾城"一词,古已有之.语本<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郑玄笺:"城,犹国也."孔颖达疏:"若为智多谋虑之妇人,则倾败人之城国."  相似文献   

13.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相似文献   

14.
"徐徐"是缓慢、慢慢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曰:<书>慢慢地:列车~开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曰:慢慢;缓慢:大幕~拉开."徐"的本义就是缓慢,它的反义词是"疾".<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徐"叠用则节奏比较舒缓,常表示持续进行的行为或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且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6.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7.
<孤独之旅>,曹文轩教授敷衍的一个少年在"孤独"的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惩创."孤,独也."(<广雅·释诂三>)孤与独互释."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这里说的是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孤独,还有其他的义项,如: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解说,都是人所难以承受、难以忍耐的情感之痛.  相似文献   

18.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这指出情感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无"情"便无"言".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相似文献   

19.
傅说作为辅佐武丁中兴的一代名相,为历代史家所传颂.但有学者以今传孔传本<古文尚书·说命>言其思想,或以奴隶论其身份,似非适宜.细考文献,说今传<古文尚书·说命>是伪作而非真书,傅说是隐士而非奴隶,可能更与事实相近.  相似文献   

20.
卬印小议     
李晨奋 《现代语文》2008,(5):114-115
<说文·匕部>"卬"字下曰:"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卪,诗曰高山卬止."而<说文·印部>"印"字下曰:"執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许谓"卬""印"皆是会意字,然"印"字姑且还能说通,会"手持符信"之意,然"卬"谓"从匕从卪"甚是费解.今人多缘其形近,而将二字析为"古本一字"甚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