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兀立 《新闻三昧》2006,(12):53-53
常读新民晚报,常被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吸引住。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除登了不少揭露性、批评性的社会新闻外,也登了不少正面歌颂性、表扬性的社会新闻,同样感人,很受益。比如11月1日该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了一则题为“老伯,53年前是您救了我”的新闻,就十分感人。常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要表扬、表彰,没错,这应大力弘扬,但一个被救人,53年来一直在找寻一个当年救他出水面的恩人,同样感人,也应受到表扬。当年她被救时,是个才10岁的女孩,估计当时正处于被救中,加上年纪小,又惊又怕,也不知谁救了她,也没有能去感谢那位救命恩人,但事后中学毕业…  相似文献   

2.
从新闻学角度说,办报除了新闻,言论也很重要,上海各报对言论都较重视,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声音。但是比较上海三大报又发现,除了新民晚报外,解放日报、文汇报的言论一般都是该报人自己撰写的,有时也组织专人撰写,但很少用群众自发来稿。其实,目前各报的专版、专刊都可设言论栏目,比如体育新闻版、社会新闻版、文娱新闻版,甚至国际新闻版等,都可以设言论栏目,因为读者与报人看完每天新闻后,总会有些言犹未尽的想法,如果是必说、应说的金言玉语,通过言论或编后的形式发表一下,有何不可呢?而现在据我所知,群众的自发言论来稿也不少,但编辑很…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人们很讲究品牌意识,如吃的、穿的、家用电器之类,其实新闻作为一种产品,也可以讲究品牌。举例说,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版有一个《蔷薇花下》栏目,专登人民内部带有批评性、讽刺性的社会新闻,它就是一个名牌栏目,在全国报业社会新闻的大花园中可谓一枝独秀,很有特色,多年来被人称道。又比如说,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意味故事》栏目,已被评为名牌栏目,那一则则带有新闻味的故事,不仅告诉人们生活中一则故事、一则实事,更重在它有意味,常带哲理性,有些还十分耐人寻味,读久了,人们被深深吸引住。你说这种新闻故事是不是品牌,当然是品…  相似文献   

4.
《新闻晚报》“社会新闻版”从去年4月9日推出以来 ,无论是在新闻观念、报道领域还是在版面编排、标题制作等方面 ,都作了较为大胆的探索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已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边缘”是个巨大空间我们在推出社会新闻版之初 ,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 :是按照传统的社会新闻版去办 ,还是另辟蹊径 ,走自己的路?兄弟报纸 ,尤其是《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 ,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对我们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概念中 ,我们的活动空间将是很有限的。没有突破 ,我们将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报大都办有社会新闻版,结合《独山子石化报》办社会新闻版的得失,以及社会新闻版办得比较成功的一些晚报、行业报、企业报的经验,谈一谈如何使企业报社会新闻版充满活力。 报道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可读性 企业职工群众的生活看起来确实很平常,但这种平常中又确实有令人欢喜令人忧的挂心事,如物价、住房、供水、供电、交通、孩子入托及上学等等,这些发生在职工群众身边的司空见惯小事,恰恰是反映普通职工群众的生活,抓住百姓思想跳动脉搏的社会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6.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不少同仁一直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写活经济新闻的—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的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7.
重视社会新闻在党报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特区报近几年来,在舆论导向的把握上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生活》版,作为深圳特区报的一部分,既保持了新闻的可读性,又保持了党报的严肃性,受到群众的欢迎。走出社会新闻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在报社编采队伍中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社会新闻在党报中只不过是“边角余料”;也有人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登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1995年,深圳特区报开辟了《社会生活》版,社会新闻在深圳特区报新闻版开始占一席之地。《社会生活》版开办5年来,我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逐步深化。最初,有不少人认为,社…  相似文献   

8.
时下,不少媒体为适应新闻竞争需要,相继开通"新闻热线",这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但一个城市毕竟新闻资源有限,媒体获得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难.趋同的新闻选题,加上雷同甚至很陈旧的处理手法,使得不少新闻变得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9.
甘 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 ,将“硬新闻”定义为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 ,毫无疑问 ,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 ,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 ,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 ,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 ,或者说重大新闻版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 ,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 ,过于注重宣传 ,忽视了新闻规律 ,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因而时政报道往往表现为 :僵化、松…  相似文献   

10.
元月6日的《常州日报》发了一条《武进一村治保主任失踪8天—村委希望知情者与前黄派出所联系》的新闻,还专门配发了失踪者的照片. 在党报的新闻版面中,以往这样的新闻是很少见的,至少在《常州日报》还是鲜见的.这是一则真真切切的“寻人”新闻,以往此类信息往往是归“广告部”策划、管理、发出,发布的形式也一看就知道是广告.而这次的“寻人”,上了新闻版,登了新闻位,是新闻记者发出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11.
日本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在版面上占的位置很突出。全国性大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都有自己的天气预报专栏。《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把专栏放在第一版,《每日新闻》把专栏放在社会版。在天气预报栏里,登有卫星云图、天气图、东京天气、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读卖新闻》还载有各地气温、温度,世界气温与天气。地方版重点报道地区天气;社会版有时配照片登一些重要的气象报道;星期  相似文献   

12.
沈彦 《青年记者》2005,(10):59-60
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源于当时不少报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不通墨不会写稿,只因在下层社会混得熟,能得到一些奇闻异事而被雇佣,他们到处打探采集,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然后告知编辑,由其写稿编发。随着我国现代报业的发展,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均以社会新闻为“招牌”,期望赢得更多的读。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已非彼时的“琐闻”、“里巷中事”,除了继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接近性、人情味以外,更以其广泛的社会性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琐闻也并未消失,在许多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中,它作为其中一个种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孙武 《今传媒》2009,(10):68-69
近年来,"说新闻"广播电视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时间占据了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主要位置.当然,对"说新闻"的社会评价,目前并不一致:不少人认为"说新闻"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为新闻节目的改革开启了新思路,但也有人认为"说新闻"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很容易庸俗化.  相似文献   

14.
党报综合新闻版(区别于要闻版)工作报道占主导,除与地方或部门专业通讯员联系较多外,普通读者对之并不是很关注,可参与度更低。唤起更广泛层面读者对综合新闻版的关注与参与,不定期举办一些形式灵活、特色鲜明的主题征文,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既是新闻版征文,就要不同于副刊专刊类征文,它在题材设定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闻性”,应该是它追求的方向。丧失了新闻性,便丧失了新闻版征文的独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与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金 《新闻三昧》2005,(8):32-32
上海新民晚报实施报料制度以来,扩大了社会新闻的报道面,确实出现了不少好的社会新闻。我平时特别喜欢看该报刊登的那种富有警示性的社会新闻。比如7月8日A7版上有一篇题为“骗子又出新花招——取款机前连裆演戏”,揭露了上海耀华路上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前,有三个“连裆模子”,一个用障眼法使取款取不出卡,后二“敲边”,催取款“去找银行工作人员帮你取卡”,一待取款离开,他们就能轻易地得手,取出卡来逃之天天。这伙歹徒光天化日之下,搞这种行径十分可怕,万一得手,老百姓受害太大了。  相似文献   

16.
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现实呼唤多种多样的新闻形式和体裁。为了更好适应和表现新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内容,对话体新闻——这一过去国内新闻工作者较少采用的体裁近二十多年来受到不少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的青睐,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并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话体新闻已经成为新闻百花苑中一支秀挺的奇葩。  一  1987年 6、 7月间,《人民日报》在二版开辟了《经济生活对话录》专栏,这是内地报界第一个专门刊发对话体新闻的栏目。此后,《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纸也陆续刊登了不少对话体新闻,以思…  相似文献   

17.
电视现场短新闻很受群众欢迎。针对不少电视现场短新闻存在的问题,本文主张短新闻在采制时就应该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即时性、典型性、精简性、价值性和客观性七条原则。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元月1日永康日报正式扩版,由4开8版改为4开12版,并形成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三大新闻版块。改扩版后,版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新闻信息量大幅增加,在不降低原有“硬新闻”(指时政类)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大量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新闻见诸报端,新闻的可读性和报纸的信息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内容丰富了,更有看头了”。二是版面更趋大气、简洁,  相似文献   

19.
张剑 《新闻世界》2011,(3):148-149
随着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新闻大量出现,这类新闻以关注民生、贴近性强,而为读者所赞誉。但随着报业竞争的愈演愈烈,不少报纸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为了获得读者的注意,扩大发行量,过度突出此类新闻的惊悚性,以至于形成新闻伤害,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社会新闻必须突出人文关怀,而且应当贯穿于整个采编过程中,从稿件遴选、标...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党报的头版版面上,相当多的重要新闻被肢解,作了转版处理,给读者造成了不便,也直接影响了宣传效果。以上海的两份日报为例。出现在头版上的要闻往往不能登完,其主要内容都被转到其他版面上继续登完,版面安排显得支离破碎。有的要闻是中途打住“下转第二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