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清上海租界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发生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学者们论述的较多,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上海租界对小说的影响,人们探讨的还不够深入。晚清小说的繁荣以上海为中心,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租界的存在。其中的报载小说的迅速发展又促成了古代小说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8-26
1932年的小说《空闲少佐》以现实事件为蓝本,是穆时英"忠实"的创作理念的呈现,反映了作家在特定的战时语境下,积极介入现实社会、反思文学和人生的关系的尝试;同时区别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大部分战争小说,《空闲少佐》不局囿于民族情绪,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手法和风格转变的试验之作。上海"一·二八"战争的日本军官被俘事件的历史考证及文学文本分析能加深我们对穆时英文学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 ,表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生活旋律 ;作品充分的诗性特征说明现代小说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穆时英的小说写出了中国城市特色 ,为现代文坛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本。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有三种表现技法: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相应地便有三种意识流小说文体。施蛰存用内心分析的技法创作小说,刘呐鸥和穆时英用感官印象,因此,他们的小说应该属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意识流文学。  相似文献   

5.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自觉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使意识流小说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丈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8.
在1930年代的政治化语境中,穆时英创作了一批很有左翼色彩的大众文学,被左翼作家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是,“普罗文学”和“大众文学”全不是穆时英的真志趣,他所响慕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不信仰“某种思想或主义”,远离政治,他只是忠实于自己,忠实于生活,努力进行艺术的探讨,创作出标新立异的现代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9.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穆时英都市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收在1932年出版的《公墓》中。这篇小说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叙述了五个不同身份的人在都市生活中产生的精神恐慌和危机,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重人伦关系并且集体至上的中国文化中,出现描写个体私状态的小说无疑会带来"陌生化"效果的美感。穆时英小说创作中描写偶遇人的私生活,用都市的混乱、陌生衬托了传统中国人无力独自面对世界的茫然、颓废,这种基于"个体与世界"的"颓废"在中国文学中尚属首次出现,因而具有了特异的生命和独特的美感,并奠定了穆时英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咱们的世界》体现出穆时英对“力”强烈的崇拜,这种“力”包括了以金钱为代表的权力和以身体为代表的蛮力.家道中落的家庭背景让穆时英明白了人情的冷漠,家人对自己巨大期望同自己难以改变家庭现状的矛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这二者正是穆时英对“力”崇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穆时英小说后期的以新感觉为主的都市小说,在文本的叙述上存在着圆形结构的模式。从情节到人物的深层次分析来看,小说文本里都有着情节与人物情感上的扩大、缩小、回归的独特叙述。论者试图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剖析穆时英小说叙述里的圆形。  相似文献   

14.
刘菲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31-132
新感觉派作家代表人物穆时英的都市小说,体现了都市人对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迷恋,反映繁华都市背后道德松弛下的堕落,以及对物欲横飞世界中人性尽失的哀婉这三重情感基调。拟对这三种基调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刘呐鸥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充分展示着身体魅力,追求身体的感官享受,呈现出具有现代性与都市性特征的“卡吉娅”女性形象,也体现出了作者的身体意识:既释放身体的欲望,又将身体看作纯粹的物。  相似文献   

16.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在他的新感觉小说里呈现出都市性、个体性及真实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希杰的“三一”理论中,处处体现出辩证法,一系列对立转化观点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体到句子层面也存在着对立转化。四种句子之间有着层级关系,前三者是底层,语用句是高层。任何艺术的转化都需要必要的条件,在穆时英小说中语义病句成功地转化为语用佳句,“语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条件可推及语音超常句和语法超常句向语用佳句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