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传统对《背影》的分析往往比较强调“四写背影”和“三次流泪”,其实,深入钻研教材后,我们还会发现:词语的重复在《背影》中颇为频繁。这一点儿很耐人寻味:一般情况下,词语的重复(不是特指修辞上的反复)乃是写作大忌。经过反复品味,我终于有些领悟:这些貌似随意的用词,其实恰恰吸引着读者“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相似文献   

2.
修辞是润色文字的重要手段。凡执笔行文,对字、词、句要进行反复的考虑和修改,想想用什么字恰当,用哪一个词准确,用哪一句话贴切,怎样写才生动。“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关。”(何其芳《谈修改文章》)。许多名作家,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正是以字斟句酌的态度来学习修辞,研究修辞,运用修辞。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初稿中有下面一句话:  相似文献   

3.
<正> 语序,即词语的排列次序。吕淑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词语的次序是很重要的,次序安排得适当,意思就正确而明显,安排得不适当,意思就会晦涩、含糊,甚至不通。”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语序与语言表达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序安排得好,就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安排得不好,就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可见,汉语语序不仅是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修辞手段。 就我个人的粗浅认识,语序的修辞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反复趣话     
《辞海》对于反复的解释有层意思是:修辞学上辞格一。用同一的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思的修辞手法。如《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鲁迅先生在《秋夜》开篇说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里“枣树”的重复出现追求了一种情绪和韵致美,提高了作品的审美内涵。试想,若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种句子,便失去原文的韵味,落了俗套。我们从这个例句中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反复辞格在文章中的作用与意义。反复又叫复沓、复迭,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重复…  相似文献   

5.
一天,修辞法庭里传来了喧哗声,原来是“反复”与“重复”要打官司。“啪!”修辞大法官一拍惊堂木大喝道:“肃静!有话一个个说,你们谁是被告?”“他!”“他!”两人都指着对方。“别争了,你先说!”修辞大法官指了指“反复”。“我是正儿八经的反复修辞,他‘重复’是个啥玩艺儿?也  相似文献   

6.
“婉转”、“折绕”是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提出的两种辞格。《辞海》(1979年版)中只有“婉转”条,未收“折绕”。《写作大辞典》(1992年版)把“折绕”讲入“婉转”条。别的修辞著作和教材很少叙及。为何很少叙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辞格的构成特点不鲜明,特别是未能突出它们的语言因素。看《发凡》对这两种辞格的解释: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折绕:有话不直直截截地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发凡》影响很大,这两种辞格在别的修辞书里谈得又不多,我们不…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威尼斯》练习四把下列四个句子称做修辞上的“词语移用”: 1.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2.颤着酽酽的歌喉。 5.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 4.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相似文献   

8.
舍得     
舍得,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愿意割舍,不吝惜。从这个意思来说,舍得,是一种“主观故意”,也就包含着“主观动机”。所以,这个词语本来应该是舍与得两个方面的意思。舍得,先有舍,而后得。因为有所舍,所以有所得。教学其实也是这样的。上好课,教好学生的方法很多,  相似文献   

9.
一句话在说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语境不能正常进行而使话语中断的表达方法,修辞上称为“跳脱”。“跳脱”一般由两种方式构成。一种是岔断,话没说完,被别人打断,致使原话被岔得残缺不全,如鲁迅先生《阿 Q 正传》中,阿 Q 去找假洋鬼子“商量”和革命党“结识”的事,洋先生问他:“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相似文献   

10.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曾就词语的重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词语的重复,一般地说,应当避免,但是有时候故意重复同一词语可以收到修辞上的积极效果。例如:  相似文献   

11.
高中五册诗经《伐檀》《硕鼠》在结构上都采用了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情感更加浓烈,揭露更加深刻,主题更加鲜明。“章”即现今的段;各段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少数词语,这就是“重章”;每章中的诗句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这就是“叠唱”。诗经二首采用这种形式,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啰嗦,而  相似文献   

12.
张峰 《语文知识》2002,(6):38-38
一般来说,写文章讲究语言的变化,要尽量避免用字的重复。可是,有时候,作者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用字时故意制造重复,通过某些特定字词的重复使用来传达特定的意味,实现特定的表达效果。像“同字”辞格的运用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同字”格,指的是为表达的需要作者特意将同一字置于上下相关相应的语句中反复运用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我国近代的语言巨匠、修辞大师。他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在锤炼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和布局谋篇方面,都显示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独到的高超的造诣。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所说“捶字坚而难移,结响  相似文献   

14.
五十多年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仿拟”格——“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定形式的,名叫仿拟格。”陈先生还根据被仿拟的“特种既定形式”把仿拟分成两类:一类是拟“既成的句法”的,一类是拟“既成语调”的。五十多年来,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仿拟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精细。仿拟的对象不只是既定的句法、语调,还有词语,段,仿拟的表达效果,也不只限于“讽刺嘲弄”。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6.
“精细”是修辞新格,《“精细”表意功能例说》(《语文知识》1993年2期)一文对它作了介绍,读后颇有收益。但笔者觉得文中示例似可商榷。什么是“精细”格?在众多的定义之中,笔者认为谭达人先生在《再论“精细”修辞方法》(《修辞学习》1992年4期)文尾表述得最  相似文献   

17.
“反复”这种修辞方式,人们经常谈的是“同语反复”。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里给反复下的定义是:“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  相似文献   

18.
在词语教学中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减少学生的机械识记,增强理解记忆;对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培养读写能力也有决定意义. 一个教师在上《狼和小羊》一课,让学生解释“找碴”一词时,一个学生兴冲冲地说:“找碴,就是故意,故意一一”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词时,  相似文献   

19.
试论标点符号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标点符号只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哪会有什么修辞艺术?”真是这样吗?事实会给予否定的回答。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8月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的《辞的音调》中提出了“修辞上的标点”的观点,以《荀子·劝学》《彷徨·长明灯》《四三集·儿童节》里的一段话,来说明“修辞上的标点”具有“调和音节”,“刻划有关人物的语调神情”,“表现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呈现出修辞的音趣,以引起读者如闻其声的艺术联想”的修辞艺术,开创了标点符号修辞艺术研究的先河。为什么要提…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周一农《韵调·反复·意动——苏芮〈牵手〉歌词的修辞魅力》一文(载《修辞学习》1998年第1期,以下简称《韵》文),对该文的苏芮《牵手》歌词起首八句谓语均是“意动”用法的观点不敢苟同,特陈管见,以就正于读者。何谓“意动”?《韵》文援引了创立意动说的陈承泽先生《国文法草创》中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