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算两次"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又称为富比尼(G.Fubini)原理.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同一个量从两个不同角度计算两次,从而建立等量关系.如立体几何中求距离常用的等体积法,就是利用三棱锥可换底的特点,两次计算体积建立等式求高(即距离).又如在解析几何中求某些动点轨迹,常根据动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等体积法",常见形式之一就是通过变换三棱锥(或四面体)的顶点、底面来求三棱锥(或四面体)的体积的方法.通过"等体积法"不但可以求出三棱锥体积,而且还可以求出点(或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甚至还可以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运用"等体积法"时,往往不需要进行严格的探寻和推理过程,所以,往往能够从侧面迂回解决一些从正面较难下手的问题.特别是当点面距离和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等问  相似文献   

3.
利用动态以及投影的方法处理一类几何问题,是解初等几何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本文就一道经典的关于三棱锥的数学竞赛题,通过动点轨迹的变化和顶点的不同投影等变式,利用以上两种方法展开变式探究,简单探讨如何解决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各地中考题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下列移动问题:即一个(或两个)点在线段上移动,当移动时间是多少时,这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已知量,或某两条线段相等,或某两个三角形相似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化动为静".下面举几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利用勾股定理求时间例1如图1,在△ABC中,∠B=90°,AB=6cm,BC=3cm,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  相似文献   

5.
<正>《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年第2期《动中取静化难为易》一文,作者通过举例,阐述了求动点轨迹长度的解题方法.文中提到的方法是"动中取静",即选取运动过程中几个特殊的静态情况,然后猜测动点运动的轨迹,再求轨迹的长度.笔者认为,这种"动中取静"的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偏大,没有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笔者想借文中的两个例题,谈谈自己对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点看法.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中动点轨迹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数学图形上存在一个或两个沿某些线运动的点,利用点的运动特征,寻求题目中某些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这类题目,逐渐成为了考试研究的热点.下面举例说明四边形中动点问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7.
求积问题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求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中推导三棱锥体积公式,采用了“割补法”,即将三棱锥补成一个三棱柱,再把这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积三棱锥,从而推导出三棱锥的求积公式的。所谓割补法,就是把所求几何体,经若干次补割,使之成为我们熟知的(即已有现成求积公式的)几何体,通过这两几何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所求几何体的求积公式的方法。这种以动的观点来研究几何,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八七年高考(理科)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了"圆锥体积的计算"之后,我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测验,测验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题1:如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一共是48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高是( )厘米.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锥体的体积”是《立体几何》(全一册 )“多面体体积”这一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也为下一节讲“棱台、圆台的体积”做了准备 .特别是推证公式时所用的割补法思想为今后计算较复杂的几何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认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应使学生理解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掌握三棱锥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或论证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渗透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不共面的四点确定一个球面,所以任意一个三棱锥都有且只有一个外接球.三棱锥的外接球问题是高中立体几何常考的一类问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科数学第12题(选择题压轴题)为例,探究三棱锥外接球半径的常见求法.一、试题呈现试题已知三棱锥P-ABC的四个顶点  相似文献   

11.
例题 (2000年北京海淀区模拟题)如图1所示,在三棱锥S-ABC中,E、F、G、H分别为各边的中点,截面EFGH将三棱锥分割成两个几何体:AB-BEFGH、SC-EFGH,设其体积分别为V_1、V_2,则V_1、V_2之比为( )。  相似文献   

12.
教材中,棱台的体积公式为: C台= 又可化为如下形式:V台= 这一公式说明,三棱台可以分割为三个三棱锥.其中两个三棱锥分别以三棱台的上、下底面为底面,而另一三棱锥的体积是这两个三棱锥体积的几何平均值.以下举例说明这一公式在处理三棱台体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前两天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开课,关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把握方面觉得有话要说.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第一次建构体积计算的方法,除了需要对体积概念的形成作复习,还要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实际上最理想的、最高效的莫过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要点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来,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也即实现了完美的建构.课堂上,教师作好了相关准备,在进入学生实验前,教师安排了5个实验步骤:①摆一摆: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②说一说:一排摆几个,长是几厘米?一层摆几排,宽是几厘米?一共摆几层,高是几厘米?③填一填:在下表中填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相似文献   

14.
"动点"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特点是图形中的某 个点,按某种规律在运动.由于点的运动往往使题目中的几何 图形随之不断变化,使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颇感棘手.同学们在解题时,不 要被"动"所迷惑,要在动中求静,不妨把动点移动到特殊位置进行分析,也 就是先研究几种特殊情况(特例),对你解决一些探求结论型的动点问题会很 有帮助,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数学中的所谓"运动"实质上可理解为"变",即一切变化的量、式、图形位置和思想方法;所谓"静止",实质上可理解为"定",即定值、相等、临界和处理问题时遵循的相对不变的方法原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充满着这种"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于某些复杂的计算题目,巧用"换元"往往可以化繁为简,解题速度快,计算量不大,还不易出错,其方法是把一个数学式子或其中的一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中间变量(即辅助元)去代换,从而简化式子结构,使问题易于解决,习惯上叫换元法.学生掌握此法实属必要.初中数学中,它主要应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计算妙求值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它的底面积S与其高h乘积的三分之一.对于同一三棱锥,当以不同的侧面为底时,高h随之发生变化,但体积不变,对于不同的三棱锥,若它们的底面积和高均相等时,体积也相等.我们称之为三棱锥的等积性.在学习中,同学们可以借助三棱锥的等积性,灵活解决一些用常规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一、求三梭锥的体积例1: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各条棱长都等于2,各侧棱与底面成60°的角,求三棱锥B1-ABC1的体积.第一步:转换图形VB1-ABC1=VC1-ABB1VC1-ABB1=VC-ABB1VB1-ABB1=VB1-ABC∴VB1-ABC1=VB1-ABC第二步:计算体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仅讨论特殊的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位置与底面三角形的“五心”的位置关系。 命题1 在三棱锥中,若三条侧棱的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证明(略)。 由此还可得推论. 推论:在三棱锥中,若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1 有—三棱锥的高是h,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是φ,底面是两个角分别为α和β的三角形,求它的体积(α、β都为锐角).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数学中动点路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线段或圆弧.本文提出一种求动点路径长的方法——三点法,"三点"指动点的起点,终点与过程点.该方法分为三步:(1)精准作图,运用刻度尺,圆规及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位置较为精准的"三点".(2)大胆猜测,若"三点"共线,则动点路径为线段;若"三点"不共线,则动点路径为圆弧.(3)小心验证,根据画出的"三点图",运用相似三角形、"定角定长定圆"等方法对猜想进行严格的证明.一、知识准备1、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不变性(量)"巧解数学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些数学问题中,常常存在一些隐含的"不变性(量)".如:定点、定直线、恒等式、角、距离、面积、体积等等.如果我们善于在变量的变化过程中挖掘这些隐含的"不变性(量)",并利用"不变性(量)"思想解题,往往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甚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