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寺院应该是僧侣们念经用斋、讲经说法的场所。然而,在社会动乱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发展迅速,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而且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寺院应该是僧侣们念经用斋、讲经说法的场所。然而 ,在社会动乱的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 ,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并发展迅速 ,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 ,而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同仁县,两山夹一谷,蓝天白云、点点佛塔、藏式风格的民舍与街道、随处可见的浓艳民族宗教装饰、一座座藏传佛教寺院、一群群身披暗红色袈裟的僧侣、一片片身着五彩服饰的藏族群众和空中弥漫着的酥油的幽香,许多藏传佛教寺院就坐落在这些坡地上。清澈的高原雪水从峡谷中缓缓流过,相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人们在此生生不息。藏族人民把这片钟情的土地自豪地称为“金色的谷地”——热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普遍陷入困境。各寺院耕地和牧场开垦殆尽,多数寺庙拥有数量不等的房产。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出租房产、地产所得收入维持生计,来自政府的和民间的布施收入越来越少。寺院佛殿僧舍破败,无力维修。世俗社会的侵夺和僧侣集团内部的盗卖,使寺院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主阶级分为士族和庶族两个阶层,士族包含门阀地主和寺院地主,庶族包含豪族地主和富商地主,通过对这几个地主阶层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不断加强、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国强 《保山师专学报》1999,18(3):17-19,22
寺院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过程经历了几度盛衰,宋代王安石变法之后,寺院的经济特权随之遭到根本动摇。文章大概地介绍了宋代寺院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利用典买、租佃两种主要途径兼占田地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寺院土地是清代蒙古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重要类型,也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按其生产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场、耕地和城镇寺院周围的地铺三种。牧场一般在寺庙建立初期由当地扎萨克或官员从所辖游牧区域中划给呼图克图或寺院,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放苏鲁克从事畜牧业生产;清代汉族农民移入较多,开垦较早的呼和浩特地区、内扎萨克蒙古东部地区和其他适合农业区的寺院土地多以耕地为主,并零散分布于寺院四周或离寺庙较远的地区,由扎萨克官员划给的香火地、自私招垦牧场、王公、台吉和富有的蒙古箭丁捐献的土地、上层没落的台吉、塔布囊和下层民众因贫穷所迫而典当或卖给或寺庙喇嘛动用庙仓现银现钱购置等渠道构成,其生产经营方式是通过佃租给民人或旗民耕种而获取地租——银粮或小部分土地由寺院喇嘛人口和所属沙毕纳尔耕种;寺院地铺分布于呼和浩特、多伦诺尔、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内扎萨克蒙古锡埒图库伦喇嘛旗等城镇的寺庙周围或城内其它街道,以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发展较为曲折的时期。奴隶制在这一时期得到突出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以及徭役、兵役的繁重为奴录制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充沛的来源外,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经济势力的崛起,也是促成南北朝时期奴隶制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发展较为曲折的时期.奴隶制在这一时期得到突出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以及徭役、兵役的繁重为奴隶制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充沛的来源外,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经济势力的崛起,也是促成南北朝时期奴隶制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地东是内蒙古东部农业发展起来以后,对出租土地的土地所有者的一种俗称。在内蒙古东部,地东主要由蒙古王公、台吉、塔布囊、蒙古僧侣贵族、蒙古平民和箭丁、公主陪嫁人等组成。其中蒙古王公是内蒙古东部占有土地最多的人,是最大的地东,在新形成的地主阶级中,他们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游牧的王公贵族转化成的特权阶层。台吉、塔布囊则分化成地主阶级中的特权地主、大地主、中小地主和破产地主。蒙古平民和箭丁则大多成了农民阶级中的中农阶层和贫农阶层  相似文献   

12.
北朝是佛教寺院经济发展扩张时期,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在经济制度规则的约束下,无论是对于劳动力、土地以及资财等资源的获取,抑或是资源财富的经营活动,都表现出寺院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王权社会的国家暴力,依然对寺院经济有着强大的干预能力.研究北朝寺院经济的资源配置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北朝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对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传佛教尼众寺院进行田野考察调研之一,书松尼众寺院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内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本文主要以寺院志的格式编写,介绍书松尼众寺院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寺院组织结构、寺院现状、修行制度、修行内容及经济状况,本文是调查第一手资料,可供宗教相关部门以及藏传佛教研究、藏族妇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石孙 《小读者》2012,(1):23-23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寺院。一天,寺院的禅师在山中散步时看到一株野菊花的颜色非常绚丽.就将它移栽到寺中的庭院里种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四川省成都市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铁像寺的田野调查报告,从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形成背景、寺院修行、寺院组织及戒律几部分进行的调查。特别是对铁像寺为藏传佛教尼众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田野调查。本文的调查资料可供宗教部门、妇联部门以及佛教领域研究、妇女研究、社会性别学等研究者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寺院僧侣的历史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纷纷涌现,教法史、世系史、寺院志、人物传记层出不穷。诸多的寺院僧侣们的史学创作,不仅推动了地方民族史学的发展,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7.
李欣 《保山师专学报》2011,30(6):99-103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佛教渗透于缅甸文化的各个领域,寺院文化就是这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寺院教育、寺院文学、寺院建筑、寺院礼俗等方面对缅甸寺院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性质意义作了系统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敦煌寺院僧侣要向世俗政权缴纳基于土地的各类赋税,但仍然享有免除基于人身的各种徭役的优待。作为合法的“百姓僧”,他们既享有乡司百姓的请地纳税和权力与义务,又仍旧保留了僧人免纳身役的经济特权。敦煌僧人交纳地商税,是唐代两税法后寺院僧人丧失免纳正税特权在敦煌地区的具体表现,同时又具有敦煌当地浓厚的地域色彩。两税法以来僧侣免赋特权的进一步丧失,既是僧人私有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又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开封地区虽寺院创建较早,然五代以前发展缓慢。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帝都所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皇室贵族的支持下,高僧大德努力经营,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院数量剧增,建筑规模宏大,内部设施奢华,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开封也一跃成为全国的佛教重心之一。然北宋灭亡后,开封繁华的寺院景象随之消失。通过对北宋开封寺院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既可窥视北宋佛教发展的总体概况,亦可展示政治环境对宗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有寺院,称“大圣仙岩寺”,此寺院是僧官“勾当三窟”的治所,负责管理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窟的日常事务工作;此寺为中等寺院,常住约为二十人。在莫高窟常住的除本寺僧人外,尚有敦煌其它寺院派住莫高窟的僧人,即所谓“住窟禅师”,负责管理各自寺院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此寺有固定的寺产和收入,其来源除了寺院正常的收入外,还有敦煌其它寺院在固定时间给莫高窟上缴的有一定数额的财物,各寺院要进行“纳官”。该机构组织各寺院在三窟进行如印沙、燃灯、转经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