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乔小芮 《海外英语》2012,(4):237-23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重要的语言转向,开始从传统哲学转向语言学,形成了语言哲学的研究热潮。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之后他的学生塞尔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引起了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文试图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视角,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观点,并探析其应用及发展的现状,以求更加深入地将其应用于语言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哲学的发展由近代哲学转向了现代哲学,即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形而上学转向了生活世界。其中,20世纪的西方哲学也经历了一场“语言的转向”,语言成为现代哲学关注的问题。与英美分析哲学强调语言的分析、逻辑功能不同,文化哲学主要研究语言的文化特性,并进而从语言的文化特性来说明人的本性问题。就语言哲学而言,威廉·冯·洪堡特最早地设想和从事了这一研究。本文试图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理论入手,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其理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哲学向心智哲学的转向过程中,塞尔和乔姆斯基的影响不容忽视。塞尔创立了心智哲学,乔姆斯基倡导内在语言观。在语言的哲学思考上,两者同时关注了语言和心智的密切关系。对塞尔和乔姆斯基而言,只有承认心智和语言现象的本体论地位,抛弃传统二元论,摈弃还原论的思想,采取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密语言和心智。在具体研究路径和目标上,二者也存在差异。塞尔主要从哲学层面考察心智现象,关注语言与意义、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形而上的分析路径;乔姆斯基则维护语言官能的独立性,认为思维与语言同构,语言是心智的一部分,侧重研究语言的句法运算机制。  相似文献   

4.
语言研究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语言的本质要素为切入点 ,鸟瞰语言研究的多元化走势。针对语言研究的哲学转向这种世人注目的时代趋势 ,探讨了作为一门学科的语言哲学的科学内涵 ,考察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这两大阶段后,发生了语言性转向,走向了语言哲学的道路.中国著名学者钱冠连研究员的专著<语言全息论>作为一部语言哲学著作,为东方的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思路.本文探讨了<语言全息论>的主要内容以及整个理论的建构和论证过程.同时,针对该著作的具体理论内容和逻辑论证过程提出了一些疑问,以期引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语言哲学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共同兴趣 ,但由此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这就是 :语言学家需要的对于语言的哲学性思考被哲学家需要的思考遮蔽了。由此 ,有必要将目前的语言哲学区分为“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哲学语言学”是“哲学性的语言学”的研究 ,是语言学家特别应该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哲学愈益成为一种解释和澄清科学语言或日常语言的意义的活动。当代哲学的这种“语言学转向”为解决思想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而又具体的途径,同时也更深刻地揭示出语言与哲学的本质联系:首先,思想就是使用语言;其次,哲学始终关注语言;其三,语言是世界的界限。语言在人与世界及人与人之间的中介作用表明,研究语言是通往理解思想和世界的途径,语言的阐明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言转向是哲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同时也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观来看语言转向对口译的发展,意在强调通过语言传统认识的改变对口译活动的影响,即强调译者主体性和语言本体论在口译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与人的“游戏”又或者是世界的“图式”?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则写遭“我还将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本文正是从这两种角度的差异上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自身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语言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语言研究代表了哲学范式由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转向。语用学一词由哲学家莫里斯明确提出。作为语用学的重要奠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称为是现代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体现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轨迹开始并完成了这一转向。两大思潮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转向语言学,以意义理论为核心,强调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虽然有不科学的方面,但它为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西方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难分难舍 :西方语言学萌芽于古希腊哲学 ,语言问题是在哲学范围内讨论的 ;1 9世纪语言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0世纪西方的哲学又开始了语言的转向 ( linguistic turn)。从语言学方面看 ,哲学思想对语言的影响既深刻又深远 :从古希腊时期起 ,哲学思想就对语言学产生着影响 ,尤其是哲学上的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语言学家们以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语言 ,取得了语言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人从古希腊伊始便形成了抽象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这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其中语言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从西方哲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管窥出西方哲人思维方式的发展与趋向。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seeks to open up 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by reference to two philosophers: John Austin and Jacques Derrida. While in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erms these thinkers stand far apart, recent work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Austin’s work in a way that has begun to bridge the philosophical divide.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inue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Austi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yet also take it in new direction by exploring Austin’s wider philosophical concern within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with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ilosophical turn to language has entered the agenda of a number of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aim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present,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work, an account of language that does justice to the way language actually operates. The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Austin’s account of the performative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in this regard and yetfor reasons that will be made clearalso fails in the final instance to carry these through. By illustrating the way Derrida’s philosophy works, contrastingly, to take these possibilities to their full conclusion, I will argue that Derrida succeeds in bringing a radically new conception of language to the fore. The article will end by pointing towards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conducted here to be developed elsewhereparticularly for the ways we think about thinking.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语言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语言"也成为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维度。由此,传统心理学"语言缺失"问题的解决获得了新的契机。心理学的语言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在此基础上,当前的话语心理学及心理学语言形态等问题成为心理学语言转向的集中体现。心理学的语言转向的意义在于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语言问题"也将成为心理学研究自身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哲学历程 ,既是对这个国家在该时代的历史进程的理论表征 ,又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该时代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因此 ,在世纪之交反思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 ,应当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从总体上看 ,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可以概括为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开放性地理解哲学再到创造性地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个哲学历程正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他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而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实践思想是其哲学的重要内容。着重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实践范畴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试图理清两位哲学家哲学实践范畴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 ,逻辑与哲学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这种原始的融合过程中 ,逻辑与哲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从早期哲学家的思想中 ,我们认识到 ,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没有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逻辑就失去产生、发展的土壤。相反 ,如果哲学家不研究逻辑 ,不很好地运用逻辑手段 ,那么 ,其哲学就很难变得严密、深邃 ,很难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