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科学思想史与现象学科学哲学的资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并用现象科学来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统一性。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相似文献   

2.
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与分离有其自身规律,由主体的生存活动到最终的自我超越,是生命本质的飞跃。主客体二者是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转喻与指类     
指类思维起源于指类句,它是我们人类思考方式中最普遍的句子,是人们对世界认知结果的一种知识储备形式,对人们认知和反映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转喻作为认知和反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生成依赖于指类思想,即指类思维对于转喻生成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对转喻的"属性强加联想"模式(邹春玲,2010)和指类思维的"类—属联结"模式(邹春玲,2010)进行分析,试图找到二者在思想上的联结。  相似文献   

4.
天上、地下、人世间、古往今来,处处有相互对应的集合体。我们不知道这种相互对应、相伴相生、既不一定对称、又不是互不相干的一对集合体如何称呼,但知道一集合中任意元素都在另一集合中存在有与其对应的反元素,反之亦然。对应元素之间的变化演示出事物的量变规律。这样的两种集合体就互称为反演。  相似文献   

5.
王平 《百科知识》2008,(4):36-37
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塑造人格,生理决定心理。但是,反过来意识和心理可不可以反作用或影响存在和生理呢?研究人员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已经做出了某种肯定的回答。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身体的化学平衡,尤其是影响到免疫系统。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学科,称为心理神经免疫学。如果心灵与身体是正面交互,则产生促进和相生作用;反之,如果是负面交互,则产生制约与相克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体意念指意念对事物产生直接的力学作用效应。人的生命力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专用仪器实测结果表明,人体意念力与生命力的思维生理功能态的力学作用效应,具有相同特征。因此,用人的生命力概念来概括人体意念主其它效应现象等概念,更能揭示人的思维活动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孕育无限创意的联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想是指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1,(21):39-39
植物之间也有相生相克吗? 和动物一样,植物之间既有“相生”的朋友,又有“相克”的敌人。玉米和大豆就是一对好朋友,大豆的根瘤菌相当于一个氮肥厂,可以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中,随时给玉米提供氮肥,使它茁壮成长。杨树是苹果树和梨树的好朋友,杨树不但可以促进果树的生长,还能增强果树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事物发展的形式。“渐变”又分为量的渐变和质的渐变。量的渐变是指量的增加或减少;质的渐变是指旧质的逐渐衰减和新质的逐渐积累。突变则是质变的另一种形式,是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从一种质态到另一质态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事物发展的形式."渐变"又分为量的渐变和质的渐变.量的渐变是指量的增加或减少;质的渐变是指旧质的逐渐衰减和新质的逐渐积累.突变则是质变的另一种形式,是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从一种质态到另一质态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向宏年 《科教文汇》2011,(34):148-149
关联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在美术史教学中运用关联策略能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更加顺利的迁移,从而有效促进教学。关联策略的主要方法有内容关联和形式关联。只要找到有价值的切入点,就可以运用关联策略辅助美术史教学。常用关联策略,力争让"关联"的思路成为学生学习美术史的一种意识和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王佳琪 《科教文汇》2010,(34):90-91
形容词用来指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典型特征是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不能带时态助词及趋向动词。在我们的语言中却经常看到下面的用例:"红、丰润、发烫、小、好、尴尬、缓和"均为形容词,带了时态助词而且大都做谓语。从句法上来说,这些形容词常出现在动词的语言环境中;从语义上来说,这些形容词不仅能够表现事物性质、状态等静态特征,而且还可以表现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暗含着动态的变化过程。无论这种形容词是否转化为了动词,此时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具有了动态性。这样,构形词缀"了、过"具有另一种功能,是潜在的句法功能的标记,是形容词后加宾语的必要条件。本文着重从对形容词的选择和词性游移的角度阐释形容词+动态助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井奇观     
井在现代人的心里总有一种古老而幽深的印象,因为自来水早已经全面地取代了井的地位,如今井更多的是作为人类一代代生息繁衍的见证,是人类和自然相融相生的产物。越远离我们的事物就越有神秘感,一口口退出历史舞台的古井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谈资和乐趣。  相似文献   

15.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工具,更是调节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它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用户的知觉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伦理行为决策。因此,需要对技术中介与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把握,通过中介分析和设计,将道德物质化人工物的设计之中,以促进技术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源于现象学的技术中介理论引入技术伦理学领域,有助于丰富对技术自身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肇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全球问题"。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它是一种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侧重于批判技术的社会应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以建构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的全球性、革命性、建设性批判。技术生态学批判实现了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唤起了人类对其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重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思想启示和方法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会旭 《科教文汇》2010,(20):159-159,179
什么是"美"?美在哪里,有哪些特征?为什么我们认为一些事物美另一些事物不美?为什么同一事物我观赏时认为美而他观赏时却认为不美?我们评价事物美与不美的依据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美又是否真的存在,存在的形式又是什么?本文以为,"美"是对事物存在和发现的整合。它以事物的基本存在为前提,以个人对事物的基本发现为基础,以心灵的特殊感悟为依据。美具有一定相对性,同时美还受到个人生活阅历和世界观、道德观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面向对象技术是指从客观的角度上对固定事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种分析技术,该技术以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对一些客观的事物进行理解、认识以及描述,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中。本文主要就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对面向对象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欧美创新体系中那种URIs(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与工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建立高技术集群是国家创新体系成功的关键。韩国的经验表明,除"欧美模式"外,还存在一种"韩国模式",并同样能够获得成功。在"韩国模式"中,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大企业,虽然URIs对经济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贡献,但这种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研究结果的转移和创新方面。分析了创业集群在"韩国模式"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韩国经济中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分析了"韩国模式"对于像我国这样处于技术追赶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主技术论是技术决定论的变种,在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本文全面分析了自主技术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有价值的方面,指出了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技术的自主发展规律,技术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技术的非自主发展规律.技术的自主发展指技术系统内部存在的逻辑规律性,不受外部条件和环境影响;技术的非自主发展指社会因素限制了技术的发展速度、方向和规模,在宏观整体、中观群体和微观个体三个层次上对技术施加作用。技术的两种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两种发展趋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制改革时期,应致力于协调科技体制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技术的社会控制,应该建立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组织机构——技术的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