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人类学》一书之于人类学学者,好比星辰之于迷路的人。它不仅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例数了审视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该书遵循了人类学“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它为乡村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视野,把中国乡村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学者对乡村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微观上看,它将中国乡村分为几个元素,详尽地透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归属,为人类学学者的乡村社会分析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乡村维吾尔人的婚姻观念的当代转型,探讨乡村维吾尔人婚姻观念的变化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为研究维吾尔族乡村文化变迁提供丰富的民族学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3.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方法论的“人类学的田野”,为人类学从古典转向现代、从思辨走向科学奠定了基础、敞开了大门,形成了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文化科学”。“田野”从与民族志撰写结为“姻亲”时起,就受到不同类型政府的支持甚至资助,“文化科学”的直接结果具有供给政府部门决策之公共功能,这是“田野”致力于政策科学的内在本能驱动之结果。一方面,在人类学领域,“田野”调查的社会公共性激活了“公共人类学”“人民的人类学”等的政治禀赋;另一方面,在政治学领域,“田野政治学”回应了政治学科学化第四次浪潮发展的时代需要,提供了解决“有政治无政治学”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从文化语言学的观点看,20世纪上半叶是美洲语言人文主义的时代,那么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20世纪上半叶却是以法国为中心的人类学结构主义时代。前者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语言对人类思维认识的规定与制约,后者则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思辩中获得了研究人类社会系统的灵感。这种变化肇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局势对人类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人类学中田野研究的涵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田野研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种田野调查或是田野作业即fieldw ork,是指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到调查现场收集材料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给田野…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乡村荒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乡村较为特殊的一种观照方式,是剥离诗意之后的图景裸裎.近年,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中,乡村荒野图景可谓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呈现.而与其恣肆不羁的文学想象不同,学者梁鸿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看取故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阎连科笔下的丁庄,还是梁鸿调查的梁庄,从文学想象到非虚构,都让人看到了切实的乡村荒野景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源于中国美学和中国人类学中对民族民同文学艺术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那坡黑衣壮等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今后还需深化田野调查,同时加强理论提升,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教育近代变迁的研究,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于近代教育到底在民众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尤其是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乡村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这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涉足.其实自20世纪初人类学引入我国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海内外学者的社会人类学著作或带有人类学色彩的史学著作中,都对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有过描述和分析,其中几部代表性的著作能给近代乡村教育研究带来若干启发.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那种"他者的眼光"来理解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实况,并采用社区研究法来揭示乡村教育与乡村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田阡 《电化教育研究》2012,(7):90-94,101
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为人类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基于项目的积极建构、情境学习、社会交互、认知工具等理论背景下,围绕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驱动问题、田野调查、研究成果展开要素分析,并对该模式的结构与步骤作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基于人类学泰国田野调查的反思性学术随笔.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作者阐述了对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诸多思考,并认为中国对国外社会的了解需要海外民族志,中国需要改变建立在西方文献资料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者开展研究的一件“利器”,也是获取民族志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是针对不同对象范畴和文化情境作出的适应性策略,因此它对后来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以一项针对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究的田野调查经历为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调查的准备、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作者对本次调查的深刻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学的一个常数。从进化学派开始,人类学家便将宗教纳入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之后,诸多流派也都对宗教保持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热情。宗教对话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但由于它具有浓重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背景,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有困境。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描述一个村庄基督教和民间信仰和谐相处的微观图景,说明宗教对话在微观社区层面是如何可能的,并运用人类学理论解读其中的中国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人类学中田野研究的涵义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实践民族学"是在当代中国背景下,以实践的视角"再写"民族学与人类学,即重新"盘点"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定位与构成、需求及发展趋势,勾勒一个以应用、实践为目标的相对整合的民族学学科体系。民族学、人类学的整合及本土化过程,必须在应用和实践中实现,且打破"田野"框架,超越传统的范畴,拓展学科领域。民族学或人类学是一个包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来自田野,回到田野;在于实践,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共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它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乡村教师发展的理论根基。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把乡村教师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对立,一直重视其专业性而忽视其公共性,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丧失自我的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教育现代性发展模式,操作上出现了知识霸权与技术组织对乡村教师的支配。这样,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公共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用,而且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基。我们一直责难的“乡村教师素质低下”问题,可能是一个研究视角所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强调乡村教师专业性质的同时,重视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探讨乡村教师的公共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乡村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发现、创造和社会影响的新形式,从而也使乡村教师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此才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乡村教师发展形式多姿多彩,完成社会理想.辜蛋人雄幸福。  相似文献   

18.
网络田野考察——网络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网络传播研究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我们需要引进网络田野考察的方法进行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田野考察是一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但人类学学者已经将此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支--"网络人类学",这和网络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发生了交叉.因此,网络传播学今后可以利用网络田野考察的方法关注网络舆论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女性"民转刑"案件进行了转场的人类学研究实践方式,从监狱收集案件,转场至案件发生地,再转场至最终的田野点。认为田野调查的选点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研究者不断尝试和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