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作为创新教育的一部分,在工科院校开设创造学专业,发展创造学理论,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将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发展创新教育起促进作用。一、培养目标从创造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创造学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学专业重在培养文理兼备的综…  相似文献   

2.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教育要创新,民族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人,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到全球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  相似文献   

3.
大学创新教育体系及实践基地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了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强化创造学教育,我们结合多科性大学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如何将创造教育与专业教学一体化,尝试建设多科性大学创新教育体系及实践基地,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本课题的理论模型1、三阶段三层次教学模式本课题提出的创造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模型,可概括为“三阶段三层次”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世界各国对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引起了高等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创造力开发教育的重视。开设创造学选修课 ,是目前许多学校实施创造教育的措施之一。笔者在担任创造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对文科和工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其目的在于为以后的《创造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一、大学生一般创造力测试培养和发展一般创造力是创造学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大学生的一般创造力主要包括创造的基础知识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工程技能以及创造性风格。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发展一般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并提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亟须改变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建立科学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学开设“创造学”课的实践何国平笔者从80年代初开始,连续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创造教育实验。近几年,又先后在省重点中学高一、初一年级,进行“创造学”教学的尝试。创造学课的理论指导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创造的世纪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需要以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创造了值得骄傲的灿烂古文明.而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她落伍了。为了她的全面振兴,就必须借助和使用“创造学”这个最关键的武器和工具。 在当代条件下,创造学对中华之振兴,至少能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独特作用: 一、用创造学指导建立一整套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和奖惩的科学、有效的体系 当代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已被广泛认同,然而从本质上讲、从确切的意义上讲,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由于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精英,还必须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创造性,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8.
20年前,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发现,诞生于西方的创造学在开发人的创造力资源、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便开始尝试在中国传播创造学这门新兴科学。为了让创造学进入学校教育或社会培训的讲堂,我国的出版社已推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创造学新教材。笔者近期拜读了肖云龙的《创造学基础》(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刘仲林的《中国创造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和甘自恒的《广义创造学》(科学出版社,2003)。读罢这些新书,顿感春风拂面。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教材的面世,是我国创造学传播的新突破。研究这些新教材的特点,也是一件有意…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们教育要面临的目标。人才要创新,教育也得创新。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施创新性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过去创造学本身的局限,把创造力的开发集中在创造方法(多为技法)和发散思维的训练上,就使创造教育得不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上升不到开发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层次上,创造教育必然难于打开局面和持续向深层次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创造学理论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深层次的认识,给创造教育注入了生机。创造教育新的体系明确指出,过去的教育都是为培养继承性人才服务的,“以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生承认、理解、记住知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知识,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破除“以知识…  相似文献   

11.
褚星辰 《科教文汇》2009,(2):175-17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当前教育模式下学生则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师生同时感到疲惫不堪。但真的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渠道等方面对教育机制进行创新,进而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总会引起大学教育教学的变革,这样的变革首先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开始的。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要求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而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必须要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育教学中的培养目标。这考验着我们广大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没有蓝本和模式的教学创新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我们自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组织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转变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日前发出“关于召开第三届全国高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的预通知”和“关于征集第三届全国高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论文的要求”。通知指出:会议主题是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会议时间是1997年10月下旬,会期四天;会议地点是西南交通大学(成都)。通知要求:凡拟参加本次研讨会者,请  相似文献   

14.
徐霖  胡岩 《科学与管理》2003,23(4):53-54
<正>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创新集中地体现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与教育创新。作为学校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不但教育要创新,而且教育管理也要创新,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提供保证。 一、教育管理创新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本文阐述了CAI教学的发展现状和优点及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对CAf教学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耀东 《内江科技》2013,34(5):193-194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中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培养自主创新精神。所谓体育教学创新,也是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新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现代中学生体育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杨梅 《金秋科苑》2008,(2):271-271
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积累、利用、整合、创新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有很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相长的刺激和社会服务的助动,因此护理教育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积累、利用、整合、创新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有很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相长的刺激和社会服务的助动,因此护理教育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数学教学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景,诱发创新意识;要联系生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要重视思维训练,唤醒创新意识;要鼓励勇于质疑,发展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创新意识。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