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2.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3.
一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传统语文教育的漫长历史中,诵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以贯之的。《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礼记·文王世子》有“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墨子·公孟篇》中说儒者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把“诵”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这一作法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4.
读,即指诵读。诵读是诗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诗歌的意蕴固然要深刻领悟,但作为学习阶段的中学生,要想深入领会诗意须先进行有效的诵读。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正如古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诗歌的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诵读。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诵读呢?我认为采用以下层级式的诵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音读音读是诵读诗歌的基本层次。其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诗歌中常有一些平时不常用的生字、生词、多音多义的字词,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如选入课本的《诗经》三首和屈原的《…  相似文献   

5.
萨苏 《中文自修》2010,(7):68-70
荀子在《修身篇》有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屈原在《离骚》中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似文献   

6.
卢熙 《语文天地》2013,(20):62-63
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诵读传统,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孔子教授弟子就用诵读法,《论语·子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  相似文献   

7.
张丽梅 《广西教育》2012,(24):45-45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让学生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几年多来,我们诵读着,摸索着,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史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说明,对于诗歌的教学,孔子不仅主张要配乐吟诵,而且以身垂范。这是可考证的我国古代第一个用“雅言”吟诵的专家。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所谓“得神人境”,是指通过反复的、层进式的有效吟诵和涵泳,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读的重要,通过朗读,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郭沫若认为:“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几件作品还需熟读、烂读……古人谓《文选》烂,秀才半,就是指的这个秘密。”可见,阅读决不是有口无心的念,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读与思、读与品结合的吟诵。只有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品”,在吟诵中“味”,才能使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0.
五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全诗共353句.1765字,为我国古代现存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在我国现存所有的古代诗歌中,也是除屈原所作《离骚》外最长的一首。该诗以其娴熟的语言技巧.传神的细节描写,高度的艺术魅力及深刻的思想性.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放射出熠熠光彩。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其所著《艺苑卮言》中称它为“长诗之圣”。它代表了我国古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在我囤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院校文科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及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几乎都选用了这篇叙事长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培养语感,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陈刚 《湖南教育》2008,(11):18-18
一、注重基础。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是我国古代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有“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3.
窦丽红 《教师》2011,(7):42-42
"诵读"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阅读教学法,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学,诵读都是其一大特色。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里有"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的语句,"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理解文章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诗歌的写法了。可见,诵读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条基本经验。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可到了高中,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14.
吟诵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传统的诵读方式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吟”强调旋律感,“诵”更注重节奏感,吟诵的音调与平仄的声调彰显了语音的张力。吟诵教学,年纪越小越容易受到感染,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开发传统吟诵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传统吟诵注重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在吟唱或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伍火震 《学语文》2006,(4):54-54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读”。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诵中培养的。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可以说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师生关系也有着与其相符的深刻烙印。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述《学记》中就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此后,韩愈的《师说》更是进一步加深并完善了这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中也有“尊师爱生”的思想。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他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也爱戴他。孔子去世,学生甚至为他守孝三年。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学相长的思想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高中第五册课本第四单元“阅读练习”讲到古代诗歌的诵读时说: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 四拍(“二、二、二、一”式)。”其实,古诗歌诵读的节奏,并 不如此机械呆板。 首先,古诗词的名式并不限于四、五、七言,还有短到二、三 甚至一言的。如《诗经·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桓 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兼有一言的,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撞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句则有多到八、…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人情,读中感悟,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9.
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其自成曲调、情通古人、修身养性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吟诵阅读法的特点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认为吟诵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一步从诵读“诗韵”、启引“诗思”、体悟“诗心”、践履“诗行”四个方面探究吟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无论是古代圣贤孔子,还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应达到三重境界:教师高水平的范读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