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509个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方面,对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及比较。与老派方言相比,新派方言中入声舒化字的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达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字数量的6倍左右,这与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一致的方言中,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每类声母入声舒化后归调的舒化字数和占比的不同;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不一致的方言中,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归调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江苏北部两市有入声方言的入声舒化后的声调归向有两种方式:一是如果被影响方言与接触方言舒声调调类相同,调值也相同,那么,舒化后与接触方言调类一致,调值也一样;二是被影响方言与接触方言的舒声调只是调类相同,调值不同,那么,舒化后调类归向与接触方言一致,但调值不同。江苏北部两市有入声方言的入声舒化没有明显的语音条件,也不遵循调值相近的原则归入相应的舒声调类,而是与接触方言或通语的归向一致。舒化的字往往有入声又读。因此,该地区方言的入声舒化不是原发性的音变,而是由方言接触引发的音变。  相似文献   

3.
晋语是北方官话中特殊的一种,它保留了古代的入声调。但发展到今天,不少的入声调正在消失,喉塞尾脱落,变成了舒声调,即"入声舒化"。入声舒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康保方言点为例,方言内部、方言与共同语、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接触,为入声舒化提供了社会条件,而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求标准、求文雅的心理则推动了入声舒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统计古入声字在5代邯郸人方言中的舒化情况,认为邯郸方言的入声舒化主要是受外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晋语区别于周围官话方言的最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入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许多保留入声的方言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入声舒化的现象。以张呼片的张北方言为例,分析了该方言声母、韵摄和韵母、调类归派上的入声舒化的具体情况,并且分析了入声舒化的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儿化、文白异读现象及舒入并存现象。  相似文献   

6.
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长期处在强势官话方言的包围之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晋语一直处在入声舒化的演变过程中,北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山西境内晋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分别选取了6个方言点作代表,从韵摄、声母的清浊和调类三个方面,对这些字的入声舒化现象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是整个语音系统的一种渐变过程。渐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同式;一种是左权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历史比较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作了分析,可以看出晋城方言入声韵顺应着入声舒化这一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总趋势.经过百年的演变,有一些入声字读为舒声或舒入两读.但是最终的舒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整理分析了邯郸方言老派的舒入两读,概括介绍了其中的入声音在新派的演变,归纳出邯郸方言入声舒化的两种方式,指出最主要的一种是按外方言的调类和韵母舒化。  相似文献   

9.
辉县方言共有8个入声韵且都收喉塞音尾[?],调值短促,不分阴阳。辉县方言入声韵以[它]和[a]为主元音分为两组工整对应,古代入声韵尾弱化为喉塞音韵尾。辉县方言与晋语区的大部分方言一样,正处于晋语入声韵合并的中间阶段。辉县方言入声舒化比例较高,且舒化后多读为阴平,这是强势方言和调类归并规律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整理分析了邯郸方言老派的舒入两读,概括介绍了其中的入声音在新派的演变,归纳出邯郸方言入声舒化的两种方式,指出最主要的一种是按外方言的调类和韵母舒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调类这个角度对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考察,指出辉县方言的入声调不分阴阳,调值为一中短促调,并且正由促声向舒声转化,入声舒化后入声调归平声的较多。并探讨了造成变化的原因,展示了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13.
凉城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方言归属来看,凉城方言属于晋语区。而有入声字是晋语区的一个语音特点,凉城话也不例外。但在凉城方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声舒化现象。文章就凉城话中入声舒化成平声的字一一列举,并对这些字中古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开合等第做了分析,进而得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4.
凉城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方言归属来看,凉城方言属于晋语区。而有入声字是晋语区的一个语音特点,凉城话也不例外。但在凉城方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声舒化现象。文章就凉城话中入声舒化成平声的字一一列举,并对这些字中古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开合等第做了分析,进而得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言语社区理论,对巢湖方言中的入声舒化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巢湖市居民构成一个自然存在的言语社区,在喉塞韵尾的选择上呈现出了有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入声演化三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入声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舒化演变是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音变之一。我们从田野语音学和演化音系学的角度探讨了三种入声演变途径:开化路、长化路、变声路,并利用我们新调查的吴语、粤语、闽语、赣语材料为这些演化途径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8.
入声的消变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研究汉语古入声在现代汉语不同方言中的变化,无论是对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还是对研究汉语方言的现状都具有重要意义。方言的地域性差异,常常是语言发展历史的投影,尤其是过渡地区的方言,许多语言现象或是产生或是消失,我们可以从这些方言共时分布的对比中看到语言发展和变化的脉络。江苏东北部的连云港市及其所辖赣榆、东海、海州、灌云等县(区),是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三种方言的交界地区,也是古入声从保留到消失的过渡地带。在这个地区,入声的变化类型、方式和走向复杂多样。从调类变化的角度,该地区可分为"北部方言"、"南部方言"、"边界方言"三种类型,此外还有两种情况需要单独讨论。从调值变化的角度,该地区可分为A/B/C/D四种类型。其中B类C类地区(包括D类)的短调和长调以及C类地区阴平、上声和入声的区别等问题需要着重讨论,并辅以语音实验的结果,说明调值现状的复杂性。此外,该地区入声韵类的归并和入声字的舒化及又读也值得重视和讨论。入声调类、调值、韵母三种变化相互关联,构成该地区入声变化的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调类、调值、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入声与太原入声以及下花园青老年入声的差异。结果表明,下花园入声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舒化的;与入声保留相对完整的太原入声不同,下花园入声字舒化现象较多,说明入声的淡化与消失呈包围状,即入声的消失是由边缘地带依次向中心地带进行的;青老年入声的差异说明入声的消失在青年人身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