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中期法国出现的巴比松画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风景,其中米勒就是"巴比松七星"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拾穗者》是对质朴简单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再现。文章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得出了《拾穗者》、莱尔米特的《傍晚的拾穗者》和罗中立的《父亲》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艺术本源:对自己生活画面和环境的客观记录。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采桑城南隅"一诗句确定采桑的地点在城南,后世诗歌经常出现采桑南陌、采桑城南的意象,但这并非是由《陌上桑》确立的,直到梁武帝萧衍创作出《河中之水歌》一诗后,南陌采桑才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因为桑林本是具有艳情色彩的场所,所以南陌、城南也有相关之意。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于表示采桑劳动过程的同时,亦有男女情爱之意蕴。这在《陌上桑》等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5.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6.
采桑诗是以描写采桑活动为主的诗歌。我国古代采桑诗诗歌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具有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无论是春日、桑林、绿柳、灞水、黄花、鸟鸣等自然意象,还是渭桥、秦楼等人文意象,都是"采桑"这一原始活动所具有文化内蕴、情感特征与历代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意象的幽怨缠绵,人文意象中的离愁别恨,为采桑诗营构出了一幅幅凄美动人、意味深长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7.
(一)曾经十分欣赏法国画家弗朗索瓦·米勒的名画——《拾穗》,而真正读懂这幅名画却是在长大之后的蓦然回首之间。第一次接触《拾穗》,没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只看见农村中最普通的情  相似文献   

8.
边霞  唐松梅 《早期教育》2001,(17):26-27
本活动是我们“现代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记录。这一活动的目标为:欣赏《缠线》,使幼儿感受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所传达的温暖、适意的情绪;通过与《拾穗》的对比。体验画面表现出的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劳动的恬静安详之美。(《缠线》与《拾穗》见本期封三)  相似文献   

9.
<正>《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乐府名篇《陌上桑》并不仅仅刻画了一个尽善尽美的"好女"的形象,也为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意味深长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是假设登徒子之词,讽谏楚王好色之作。作品以宋玉与东家之了、登徒子与其妻、章华大夫与采桑女子等三个事例,说明了好色与不好色的行意差异。并在比较中强调了"守德""守礼"的男性自律操守,从而于言词之外,寄寓了希冀楚王"守德"自律的讽谏旨归。  相似文献   

11.
王舸 《语文天地》2011,(21):63-64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出现让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然采用如此"潮"的标题,立刻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如潮热议。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篇《<人民日报>标题给力》的帖子,一夜  相似文献   

12.
吴宝成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12-14,17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采桑女秦罗敷的机智,美丽,坚贞不屈的品格后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而使君的形象,大多分析为"荒淫无耻",成为道德败坏的典型,真可谓"骨朽人间骂未消"。使君就真的如此"鄙陋"吗?本文拟就从使君的语言,当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使君形象做一次深入分析,力图回归使君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正"为时代立传,为劳动者塑像",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功能之一。劳动者的形象和他们所生活、劳作的场景,更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中外美术史上,出现了数不尽的歌颂劳动者形象的精品力作,妇孺皆知的如:米勒的《拾穗者》、库尔贝的《石工》、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陕北老农》系列等等,皆为具有经典力量的劳动者美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我同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以后陆续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小说以及大量的自由体小诗,作品主要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拾穗小札》《三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等。  相似文献   

15.
范俊胜  谭志洋 《教师》2013,(22):5-8
"她曾说过:如果教师的工作是叶的事业,那么,教研员的事业就是根的追求。"偶遇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科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黄生英的博客——田野拾穗。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博客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法国大画家米勒的名作《拾麦穗者》:金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名言拟制标题是颇受青睐的拟题方法,本文即对其具体操作作一分类论述。一、直接引用成语、名言或歌词等2000年以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中,直接引用名言作标题的作文为数不少。如"风物长宜放眼量"活用了毛泽东七绝"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名句,"如果你的剑不够长,向前跨一步"引用了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的名言,"在水一方"引自《诗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引自《论语》,等等。这些现成的语句,如能符合题意,用于作文标题,当是绝妙好辞,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了一位很美的采桑女罗敷。对于围绕她所发生的一切,传统的认识诚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所言:“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按照这种认识来品读《陌上桑》,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标题亮点有的考生将"话题"作为"标题"实乃下策。作文的拟题法有以下几种:1.扩充法。就是扩充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将话题扩充为一个短语。如以"礼物"为话题作文,文章题目可拟成《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妈妈的礼物》《礼物,增进了我们的友谊》等。  相似文献   

19.
一、品味标题古诗(词)的标题往往是诗(词)的窗户,对理解诗(词)有指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标题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秋",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夜",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春雨"。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