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乐府《陌上桑》"采桑城南隅"一诗句确定采桑的地点在城南,后世诗歌经常出现采桑南陌、采桑城南的意象,但这并非是由《陌上桑》确立的,直到梁武帝萧衍创作出《河中之水歌》一诗后,南陌采桑才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因为桑林本是具有艳情色彩的场所,所以南陌、城南也有相关之意。  相似文献   

2.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中罗敷的丈夫果真如罗敷自己所言是个“大夫”“专城居”的大官吗?如果这样认为,就会使这首诗逊色七分,罗敷的形象也就暗然失色了。再说,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身为一个“专城居”的夫人怎么会到城外去采桑呢?再说,她采桑干什么,她能去养蚕吗?旧社会采桑养蚕是农家女的事,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4.
采桑诗是以描写采桑活动为主的诗歌。我国古代采桑诗诗歌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具有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无论是春日、桑林、绿柳、灞水、黄花、鸟鸣等自然意象,还是渭桥、秦楼等人文意象,都是"采桑"这一原始活动所具有文化内蕴、情感特征与历代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意象的幽怨缠绵,人文意象中的离愁别恨,为采桑诗营构出了一幅幅凄美动人、意味深长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于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秦罗敷采桑时的盛装打扮,多有学者认为是浪漫虚构,然而此说违背了虚构的基本原则,违背了生活的基本逻辑。考察汉代社会文化情况,罗敷当为赵地民间桑林高襟祭祀的尸女,盛装出桑不是为了采桑劳动,而是为了在祭祀中媚神媚人。罗敷作为尸女身份,用来解读全诗也是通畅的。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是乐府诗中历来被人们传诵的佳作,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它的以虚写实、烘云托月的手法。作品之所以能把歌颂女主人公罗敷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益于文中巧妙的对比艺术。一美丑昭然,褒贬由君农家采桑女罗敷,有着傲人的容颜,当她身着湘绮紫襦,肩挑桂枝青丝巧装饰的采桑篮穿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一天得到了一个稀世宝珠,宝珠上有一个九道弯的孔。孔子想给宝珠穿上线,可一次都没有成功。他想,妇女心细,像这样的事情她们可能会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一个在附近采桑的妇女。采桑的妇女让孔  相似文献   

9.
《拾穗》是作家王往总标题为"平原诗意"系列小说之一,另外还有《放水》、《等鱼》、《乘凉》、《采桑》等篇目。单从这些鲜活生动的标题来看,就会有一股清新疏朗的乡野之风扑面而来。是啊,久违了土地的我们,类似于拾穗、采桑这样的情节只能留在记忆中了,许多年后孩  相似文献   

10.
采桑主题和采莲主题是乐府歌诗中重要的歌咏内容之一,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不同寓意,“采桑”意在对已婚妇女的道德考验,“采莲”则刻意于展示女性唯美与唯情的特征。这两类主题在汉魏六朝就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成为两种程式化的表达手段。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这两类主题在后代诗歌中衰微的原因,因此而触及了一个宏观的艺术问题:文学史上抒情背景从动态转为静态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诸多名家将<史记·项羽本纪>"战少利"之"利"释为"胜利",值得商榷.全文从钜鹿战役的史实、"战少利"与项羽当时心理和行动的关系、司马迁<史记>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诸多辞书对"利"的释义几个方面,对"战少利"进行了考释,并兼及语文教科书中的类似错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箴、铭两种文体因都具有劝戒的性质,故人们在论述文体时,往往将两者归为一类,而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其差异自然也不容忽视。从箴、铭二者的源起、用途、所施之物、体制和风格、发展趋向等五个方面加以比较,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编辑学"学"与"术"之争的辨识,对编辑学的学科分类提出了"三个层面,两大类别"的构想,并阐述了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起因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只有""只要"意义的全面改动。针对"只有"是表必需条件还是唯一条件和"只要"是表充足条件还是必需条件两个问题展开论证。通过建立逻辑、事实和语法相结合的论证体系,以语法结构能否正确反映逻辑和事实为检验手段,最终将"只有"的语法意义确定为"表示唯一的条件",将"只要"的语法意义确定为"表示充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X以来"和"X以降"是现代汉语中的近义格式,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拟从语义特征、介词搭配、"X"的时间性质、以及"X"构成成分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从用法方面对“可惜”一词做出概括和总结。“可惜”有形容词、副词两种词性,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在句子中可以位移、重复,还可以独用;有时表达讽刺,有转折的意味。最后对“可惜”和“遗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