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奔胜 《成才之路》2014,(30):I0001-I0001
正当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错位,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无论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需要,还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都是赋予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最根本义务。但是,这个"成长"的义务有时却被"成才"的功利心所扭曲了。突出表现在,一些家长只看孩子的试卷成绩高低,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所谓的好学校只管招生多少,不管孩子班级大小;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以提高考试分数来牟利,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素质来  相似文献   

2.
林达 《教师博览》2007,(5):13-13
最近在伦敦,有人上法庭告了一所学校,说是那所学校对孩子灌输仇恨教育,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最小的只有5岁。仇恨教育之所以在法庭上成为一条起诉依据,是因为在一般的民主国家,虽然学校有极大的自主权,课本都由校董会自己选定,却并不意味着教育没有“一定之规”,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教。  相似文献   

3.
孙国瑾  魏雷 《教育》2012,(30):60-6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尤其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参与教育的结果。其实,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比较流行的教育词汇中,生命教育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学校都普遍比较重视孩子生命安全,许多学校开始尝试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甚至不少学校以生  相似文献   

5.
蒋建微 《家庭教育》2007,(3S):32-33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的用餐时间成了家人相聚的良机。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国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无形的“餐桌礼仪教育”:美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进行环保教育;日本许多家庭的餐桌犹如课堂,他们称之为“食育”。大人在餐桌上的言行,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春英 《班主任》2004,(3):32-32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每天都能与每个学生的家长去沟通,而家长也都处于百忙之中,不可能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因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而事实上,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很想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这样的机会.当然,每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做过努力,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使每位家长天天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实践中我发现,作业是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最好途径,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每天都把作业带回家,我们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经过尝试,我发现作业本上的"留言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7.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由此可见,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接点,一直备受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多年来,家长会成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向家长  相似文献   

8.
沟通不是针尖对麦芒,相互比高低,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好少从嘴巴里蹦出硬邦邦的教育人、训斥人的词句,而应经常发挥耳朵的作用,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中职学校的孩子,有时活蹦乱跳,情绪明朗;有时沉默,呆呆地不知想些什么。和他们相处时间久了,便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事先别下结论,多听听他们怎么说。会说的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愿说。人对负面情绪的容纳都是有限  相似文献   

9.
教育和办学当然不是一个同一的概念,这首先基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从历史上看,有学校之前就有教育;就现实而论,在学校之外还有教育。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是,许多时候,我们往往都把学校教育看作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谈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在谈办学的问题,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也往往被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比较流行的教育词汇中,生命教育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学校都普遍比较重视孩子生命安全,许多学校开始尝试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甚至不少学校以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理念。许多学校把生命教育解释得非常玄乎,让家长摸不着头脑。我觉得生命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需要我们从课堂中的一点一滴中做起,在细小处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很好品德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敢做;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敢说;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去创造。”由此得知,班主任的工作不是管住、管好学生,而是大胆放开孩子的手脚,创造性地开展适合班级实际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在参与、体验和成长。  相似文献   

13.
家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走动,也不是教育手段的点缀。对教师而言,家访是一个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品、胸襟,甚至是眼光的全面展示;对家庭而言,家访带来的是家长的惊喜、孩子健康成长的曙光;对学校、社会而言,面对面、心对心的家访更能有效拉近家长和老师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  相似文献   

14.
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中,使我感觉到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保证让教育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通过参加学校  相似文献   

15.
正经常有人问我:"请问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怎样一所学校?你们学校的文化理念是什么?"我总是做如下回答——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所不刻意追求特色也不着力打造品牌的学校。不是不要特色,而是不"刻意追求"特色;不是不要品牌,而是不"着力打造"品牌。我认为,特色也好,品牌也好,都是学校发展的水到渠成,教育实践的瓜熟蒂落。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任何急功近利的"刻意"与"着力",都可能导致"假特色"和"伪品牌"。我还认为,一所学校有特色、有品牌固然很好,但如果  相似文献   

16.
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那更是难上加难。广州市新穗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专门招收12—17周岁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学校在多年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中形成了“日记教育”这样一种传统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子曰:“以德报怨,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完美的教育效果呢?何以报德?”“没有惩罚用残缺的教育如何能达到完美的教育效果呢? 当今的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乃至社会。得到了过分的而不是应有的呵护、娇宠。他们不是缺乏关爱而是严重缺乏“惩罚”,由于动不动就强调应该给予一些惯于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更多的关爱、感化、引导,给人的最终启示是“爱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相似文献   

18.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许多家长最直接的想法是: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同时会怀疑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这时候,家长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张美玲子 《教育》2011,(8):24-24
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北京大部分有条件为学生提供营养餐的学校,提供的只是午餐部分,早餐和晚铰的营养供给重任则落在了家长身上。当社会和媒体拷问学校供给的营养餐有多少营养的同时,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又有多少是父母所造成的?“忙碌”不是理由田女士的孩子在位于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上四年级,田女士坦言,作为职业女性,给孩子做早餐根本不现实。“除了周末偶尔给孩子做顿早餐,工作日只能保证把他送到学校,我和孩子的早餐都是在快餐店或路边摊解决的,上班族的时间太紧张了。”  相似文献   

20.
世间的事情无奇不有,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步步依循学校教育路线老老实实走过来的,但仍然还是少不了一些敢于突破常规的人,比如说不让孩子接受正常的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是回家自己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