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温柔慈爱、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相比较,<金锁记>中的曾七巧、<寒夜>中的汪母,均是以自私狭隘、令人憎恶的另类形象出现的.她们那"独特"的爱的方式,既害了自身,又害了子女.从而酿造了家庭悲剧;既令人悲愤,又令人同情.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是处于小说文本中心位置的主导意象,对全篇具有统摄作用。月亮意象象征寓意的透射,在围绕自身生发衍变的同时,又与“太阳”意象相辉映与逆变,构成小说的整体意象模式,展开多方面的意义延伸。月亮意象在小说里出现20处,太阳意象出现13处,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重所指。它们的逆变和辉映,透射出七巧、芝寿、长安三个女性人物复杂的心理蕴涵,从历史维度揭示出在父权统治男性中心社会里女性扭曲、畸形而惨痛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6.
回忆母亲     
刘克锡 《阅读》2014,(9):12-13
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相似文献   

7.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阅读》2009,(7):19-20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带有比较浓烈的悲情性格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半生缘》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个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曲折的故事。作者以三个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男权、父权和金钱对于女性人性、爱情、婚姻的压抑,展现了文中不同的人物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中主要有两类父亲形象,一类是封建父权专制思想代表型,另一类则是老国愚民式的父亲符码。前者自然遭到子女史无前例的激烈反抗,后者则不可避免地被其子女和时代所抛弃。父权就在这反抗和抛弃中日益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0.
何亚涛 《阅读》2013,(27):18-20
阅读导引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从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她写下了这首思念母亲的诗——《纸船寄母亲》。让我们一边诵读,一边跟随她的纸船,悄悄地驶进她心灵的港湾。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四十年代初创作的《金锁记》与王蒙八十年代末创作的《活动变人形》中,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塑造了曹七巧与静珍两个“魔鬼”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使她们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而且作家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层意识的深刻而细腻的挖掘,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及深邃的人性力度成为他们各自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 1《金锁记》中的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她健壮、开朗、要强,对爱情做过许多彩色的梦。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小学生母亲基本情况、角色作用、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需求等内容的调查,反映出母亲的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有强烈的教育需求,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趋于合理化,但仍存在母亲职责认识不到位、重教不会教等问题.需进一步强化母亲意识,发挥母教优势,加强家教指导.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这与她的女性意识有关,张爱玲认为,只有回归女性本质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是具有神性的女人,女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身上神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则是她们生活于男权统治下的境遇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对女人生存处境的悲剧感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底色.月亮意象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与象征,是她对女人理想的审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炜月 《阅读》2023,(34):4-5
<正>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女作家之一的池莉,她在作品中总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来描绘平凡人的琐事,极力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人生价值观,小说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一贯站在世俗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还原出母亲形象的世俗性,清晰地呈现出世俗母亲的日常生存真相和精神状态,倾力书写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世俗化”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以独有的女性角度叙说伤感而绸缪的爱情故事。她以女性敏感的思维,解构了当代物质时代的撞击下,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本文从三个层面解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 现代"、"东方 西方"、"边缘 猎奇"、"人性 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相似文献   

20.
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婚姻法还明确规定,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说,离婚后父母子女关系不变。但是父母离婚的现实,变更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形式,子女只能随父母一方生活,这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权益。所以子女的抚养权问题除了婚姻法作了具体规定外,其他不足之处还作了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婚姻法规定,以哺乳期为分界线,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