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简称成正比理论)是从"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简称成反比理论)这个经典命题中演化出来的。成正比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兴趣和激烈的争论,相关研究和争论绵延了半个世纪。既然成正比理论是从成反比理论衍生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成反比理论的标准表达式,在放宽或改变成反比的假设条件下研究成正比,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一、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计算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A.30元B.60元C.90元D.120元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即一双皮鞋的收入仍是60元,但他在4小时内能生产2双皮鞋。这样,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60元×2=120元。故答案选D。二、纸币发行量的计算假定市场上待售…  相似文献   

5.
郭金刚 《考试》2010,(7):95-98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筒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相似文献   

6.
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高一《思想政治》的教学难点之一。我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讲清概念,抓住前提,逐层推理。 一、讲清概念,是突破难点的基础 1.商品价值量。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即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人们在考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不仅考察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而且考察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什么是商品价值总量呢?商品价值总  相似文献   

7.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濮存德讲清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一重要原理.必须抓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根本观点,进行逐层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  相似文献   

8.
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高一《思想政治》的教学难点之一。我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讲清概念,抓住前提,逐层推理。 一、讲清概念,是突破难点的基础 1.商品价值量。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即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人们在考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不仅考察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而且考察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什么是商品价值总量呢?商品价值总量就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价值之和,它等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提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这一命题的重要条件是“同一劳动”,它是在不考虑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出现下降趋势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劳动复杂程度整体提高的趋势,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新创造的价值量也存在提高的趋势。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反向同比例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林岗 《教学与研究》2005,7(7):52-58
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做了阐发,在明确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个命题的同时,还深入讨论了生产者的价值转换系数与其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知识价值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照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的基本规定性,"知识价值"是存在于知识商品之中的智力劳动的凝结。"知识价值现象"(由知识引起或与知识相联系的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越来越引人注目。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智力劳动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它以多种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其功能作用。智力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普通劳动相比,它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创造大得多的价值。知识价值论从根本上说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相悖,它是劳动价值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拓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价值理论遇到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界定、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等问题需要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应不拘泥于理论教条,而应当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建立社会主义财富论,这不会导致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劳动量为零时产量为零,产量随劳动量的增加而先递增上升然后递减上升,且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上升,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随劳动量的增加先减少然后增加,并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近年来出现的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的理论的主要错误是混淆了决定价值量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与决定使用价值量的、具体的有效劳动,以及混淆了劳动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使这一理论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主要应拓宽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劳动的方式、劳动的领域、劳动的质量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时间作为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暗含着时间是外在于商品价值的东西,其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如果时间被商品化就动摇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然而,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寻求"不变的价值尺度"时却能得出"时间也是商品"的推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就必须承认时间是商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有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又有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两重功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变革,为劳动价值论新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呈现出新的当代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总和”,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与生产服务的劳动有机耦合,私营企业主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借此,笔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及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论述,以此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论断,会导致一系列的理论的实践的后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适用于精神生产领域和服务生产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又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恩价值理论并非劳动价值一元论,而是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只是其向"具体"上升中的抽象出发点。考茨基《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书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未公开发表的条件下撰成的,存在对《资本论》第三卷的悖离和对第一卷的形式主义或绝对化理解。伯恩斯坦依据《资本论》第二、三卷,畅言劳动价值论与当时已兴起的效用价值论的互补,是比较符合马恩价值理论本相的,而考茨基等人以"反修"为名,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判伯氏,虽在政治上有一定合理性,但在理论上却是僵守误解,曲解马恩。这种"一元论"后来因"反修"而"正宗"化于列宁,独尊于前苏联,至今残喘于中国,乃是"阶级斗争为纲"在价值理论中的遗存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