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理学》中的“第一推动者”是在自然哲学内作为实体的不动的推动者,而《形而上学》中的“第一推动者”是在“理性-神”作为实体意义上来表述的。亚氏通过对“第一推动者”的论述,完成了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专门研究本体论的著作.该书以逻辑的形式奠定了本体论思想,在这本书中第一哲学就是研究“本体的原理与原因”的学问,它把超经验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读者可以通过《形而上学》来窥见统治人类理论思想近二千年的亚氏本体论精神.只有敲开亚氏本体论的大门,方能入哲学之堂奥.  相似文献   

3.
亚氏德性教化思想也有灵魂学说以及形而上学体系作为支撑,亚氏的灵魂二分就是德性结构论的理论来源。此外,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也为亚氏德性教化思想奠定了基础,在此之上亚氏建立了更加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历来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中讨论最多的一个主题。在这方面,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者们通常只是依据亚里士多德整个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这个或那个文本进行孤立的研究,通常是选取《范畴篇》或《形而上学》这样一些明显可见是属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文本,既没有考虑这些文本之间内在的整体关联,更少考虑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就匆忙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整体进行断言,甚至按照己意进行某种主观的体系性逻辑演绎和构造。这样无疑就造成了在研究上的独断倾向,既不严谨,也不科学。正是出于对这样一种研究状态的审查,本文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在综合了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整体论和发展论的不同方法出发研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体系,从阶段上来说,它经历了逻辑学著作阶段、物理学著作阶段和形而上学著作阶段,最终以《形而上学》第4卷、第6卷、第12卷中所表达的形而上学一神学思想作为完成。本文深入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这些阶段的形成、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思想,尤其是对其中的实体优先性的思想、存在的核心意义的理论、“是其所是”的概念、“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概念以及《形而上学》中第四卷和第六卷的关系问题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和回答。  相似文献   

5.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但由于中英文对希腊语"ousia"(实体)翻译的困难和缺陷与亚氏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得到一个关于"实体"的清晰统一的定义。撇开语词的翻译问题和亚氏思想本身的问题,知识的对象、事物的载体、真正的存在、事物的原因,理应成为亚里士多德"实体"的四个公认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7.
<正>“实体”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哲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范畴,实体的理论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哲学家如何理解实体范畴,实际上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对于实体范畴的研究,是我们哲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了解各派哲学家论争的内容和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那么,西方哲学家对于实体范畴提出了哪些看法?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里面有哪些合理思想和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怎样看待“实体”这一范畴?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对“三实体”进行分析考察,说明亚里士多德建立“三实体”的目的所在。实体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是者,是者是在实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百余年来的西方哲学及相关学科,我们发现西方自19世纪至20世纪初黑格尔、布拉德雷之后,在哲学界、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等还出现了从“实体论”转向“关系论”或“过程论”的趋势,意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反思经典形式逻辑,摆脱亚氏“S-P模板”的窠臼。怀特海更是明确指出,世界不是由“实体”构成的,其本质是“关系”,因而提出“Being is becoming(实在或本体就是成为的过程)”的重要命题,大力倡导哲学研究当从静态和守恒转向动态和创新。我们在索绪尔语言内部关系论的基础上转向探索语言与现实和认知的多重互动关系,从而建构了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及其翻译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学一直以来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1"西方哲学中国化"是在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如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史一样,既注重对概念、命题等知识进行界定与明晰,而走了一条狭义的形而上学之路;也注重建构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的理论体系,以实现西方哲学的中国形态,而走了一条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路;更注重现代形态的整个理论表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而走上一条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的未来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构成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意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维度的批判;二是这一批判是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即知识论路向上展开的,其最终结果只能陷入革命的“乌托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2.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相似文献   

13.
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远古的思想家那里,几乎可以找到以后各种思想、学说、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作为人类思想组成部分之一的美学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由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作了系统的阐述。许多基本的、重要的美学思想都是由他提出来的,并且一直对后世发生着影响,其中最基本的、最重要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他的典型观了。亚氏在其最重要的美学著作《诗学》中,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建立了自己的典型理论。然而亚氏的典型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呢?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拿他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进行比较,认为亚氏在典型问题上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倡导者,而贺拉斯则是类型说的倡导者①。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也是持这种观点的。笔者以为,亚氏的典型观不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典型观,而是类型观;类型观的首先倡导者不是贺拉斯而是亚氏。在西方美学史上长期发生影响的实质上是亚氏的典型观。本文谨提出这个看法,就教于朱光潜先生。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传统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文详细梳理了传统儒学里形而上学思想的内在理路、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以及其目的和意义,从而回应了中西哲学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特点和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中国式的形而上学给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洛克从两个方面论述其思想,一是认为一切知识都导源于后天经验,即上部感觉经验和内部反省经验。二是认为对于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其名义本质,不能认识其实在本质,因此他认定物质实体不可知。但同时却又肯定它的存在。贝克莱则通过对洛克物质实体的批判和对精神实体的肯定,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认为对一切外在事物的认识都与主体的感知性有关。他否定了不可被感知的物质实体,却又肯定同样不能获得确实保证的形而上学精神实体的存在。休谟贯彻经验论原则,把认识论问题转向人自身,通过对形而上学实体的怀疑和对因果推理的诘难,走向了怀疑论。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问题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重要维度,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本质归结为命题“存在状态与思想”,进而从存在与人的关系角度回顾了形而上学史上主体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和完成。本对海德格尔的回顾作出分析,指出此回顾植根于其思想主题——存在问题,并对其“主体问题完成于超人学说”的结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限定。  相似文献   

17.
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或原理的时候,有些学生问道:形而上学为什么亦称玄学?玄学之所以“玄”,是否在于它也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这一发问是由毛泽东《矛盾论》中的这样一段话引起的,即“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①对学生的一些发问,当教师的是无法回避的。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对形而上学的含义和玄学的来历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体”作为熊十力对宇宙万物之根据的追问,尽管有着“本心”和“实体”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应被理解为其体系的内在矛盾,而是呈现为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对普遍者(恒转—本心)和最高者(一元实体)的阐明以及二者如何共属一“体”构成了熊十力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前者指向了“摄用归体”,后者指向了“摄体归用”,而起始处在于以“用”或者“行”言“相”,并经由“用”的不同样态而获得对两种“体”的把握。“摄用归体”和“摄体归用”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步骤,前者提出了最高者和普遍者的问题,后者则表明如何把握最高者和普遍者以及二者之关系。熊十力以体用论的方式回应了这些问题,阐明了一条不同于佛学和西学的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追问和探究实体是西方古典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哲学在古希腊刚刚产生的时候起,就提出和追问本原问题.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先前哲学家的原子论本原思想和理念论本原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体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经典性的论述.亚氏的实体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经验派哲学家和理性派哲学家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路继续往前走,对实体的追问和探究仍倾注不衰的热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实体观.在当代,追溯西方传统哲学对实体的追问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来,哲学界一直认为:“狄德罗唯物论思想基本上也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狄氏的哲学基本上摆脱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能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高度,因而它是介于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之间的一种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是由古代朴素辩证法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