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小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前期作家们通过对家族文化的批判、对家族中人的命运抒写,反映了自己对家族制度中黑暗与罪恶的揭露,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叛逆者的形象。出走是其反抗家族的方式,但出走的结果却往往是走向灭亡。后期作家开始深刻思考家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开始坚信其能起到振兴国族、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族叙事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又因其独特历史内涵与文学表征而存在.在女性作家所构建的家族叙事作品里,女性、历史、书写、个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它们是宏大历史的缝隙处作家主体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3.
家园意识与中国作家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作家难以释怀的文化情结.它蕴含着中国作家的深层文化心理,并成为中国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因.在创作中具体表现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和对破败家园的伤悼、对先辈创业功绩的崇拜和对家族苦难历史的追溯、对传统家园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庭亲情的重温、对家族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对家族文化的弘扬等主题.  相似文献   

4.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长诗《死魂灵》中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中一个重大的主题——俄罗斯主题。通过对俄国19世纪现实生活的描写,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优秀品质,批判了专制农奴制度,指出处于“死魂灵”统治下的俄罗斯是悲哀的,快乐的俄罗斯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5.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6.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7.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8.
1 在现代乡土题材小说改造农民灵魂这一主题的发展进程中,如果我们把二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作为它的第一阶段,那么,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小说创作,则可称之为它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批判”的意向是相当明确、强烈,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第二阶段的乡土小说,改造农民灵魂的主题意向则有较大的变化,它呈现出一种多重变奏的局面:一方面,“肯定”与“批判”的主题意向交错叠合,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或此或彼,或强或弱。另一方面,这种“肯定”或“批判”有时还表现为一种“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形态。现象纷繁,难于规整,使我们几乎无法描绘出一条大体切合其运动形态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巴金的《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家》都是以“家族”为题材的小说。它们表现了共同的主题:家的衰败与人的发现。但由于二者在家族文化的建构与家族继承关系,以及烟酒文化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不同处置,因而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即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杂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巴人乡土小说的民俗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表现在对封建宗法制家族的揭示,另一方面则运用民间故事提炼小说的题材。与30年代“左翼”乡土作家不同的是,巴人在挖掘农民抗争意识和行为的同时,对农民性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因此,作家乡土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12.
在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契诃夫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著名。“小人物”的题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大主题之一(另一题材是“多余人”形象)。在契诃夫之前,普希金《驿站长》,果戈理《外套》都曾经塑造过“小人物”的形象,虽然写得很成功,但毕竟只是少数的篇什。契诃夫则是全身心地去关注“小人物”,并把反映“小人物”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题材。表面上看,契诃夫似乎写的是生活小事,实际上却表现了“小人物”的痛苦生活,嘲讽了他们卑微的奴才心理。《万卡》、《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就是契诃夫“小人物”系列小说中的著名篇章。  相似文献   

13.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早期著名的短篇小说。如何掌握《变色龙》的取材、构思及主题意义,理解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就必须弄清楚它所涉及到的“六五四三二一”。奥楚蔑洛夫对狗的六种称呼。狗在文章中是一个活生生的道具,奥楚蔑洛夫对...  相似文献   

14.
果戈理是 1 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伟大的讽刺作家。他是继普希金之后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世界上已经很久不曾有过一位作家 ,对于自己的人民 ,像果戈理对于俄国一样重要。”“果戈理所以重要 ,还不止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作家 ,而且同时还是一个学派———俄国文学可以自豪的唯一学派的领袖……我们应当肯定地说 ,我们的整个文学 ,只要它是在本国作家的影响下形成的 ,都是以果戈理为依归的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充分想象他对于俄国文学的全部意义。”〔1〕 著名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在以“革命”和“救亡”为主题话语的三、四十年代,少部分女性作家承袭着五四传统,创作出富有“性别批判”内涵的作品。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对男权意识的批判与解构和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剖析三层面。她们在文化夹缝中进行性别抗争,为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化批判主题张器友在文学参予拨乱反正工程,对“文革”和四人帮实施政治性批判的过程中,作家们逐渐感到造成社会的迟滞不只在于政治路线的错讹和个别领导者的失误,而且还有着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特别是经历“文化热”,借助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激刺,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家族小说因为纳涵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折射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道德等的变迁而深受作家青睐。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作家的家族书写,一方面延续着现代文学“叛逆式”的书写传统,另一方面,又典型地体现出当代文化变革中作家们的文化关怀。作家们对“家族”文化母题,既有着新的起源解释,同时又有当代性的精神铭记。  相似文献   

19.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20.
《复活》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被称作创作顶点的小说。作家对男主人公涅赫留朵夫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把握,对其外部身体活动线索与心理运动轨迹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作品单一、厚重的叙事主线。作家在对这一叙事主线的技巧把握中,体现了对批判揭露俄国社会和宣扬“托尔斯泰主义”两大叙事主题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