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我国文献保障率和满足率研究的误区,依照国外及部分地区图书馆的做法,将文献保障率公式进行修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提高文献的保障程度来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而不应追求复本量(藏书册数)的最大化。在经费一定的情况下,减少或不配置复本,可增加文献品种,提高保障率,从而提高满足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在采购资金与基藏书库、藏书的广泛性与特色化、图书复本量控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的特点,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思路:满足读者需求为重点,收藏具有史料价值的印刷型文献,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OPAC日志用户行为分析方法可以较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及其需求的满足情况。而基于OPAC日志用户行为分析的图书采购方法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大数据驱动的新方法。它能够及时发现短缺书,提高馆藏有效覆盖率;按需确定复本数量,提高借阅需求满足率。通过对该方法的实践发现,与传统图书采购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多优势,如准确、精细、高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盈亏系数——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复本率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建设理论历来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图书采购决策中的复本率问题又是其中的难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研究而无定型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确定的描述复本量合理性效果的指标。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采取数学方法。已入藏图书的复本率不适当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复本量过大,这时书库中必然存在着没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复本采购方式以自我为中心,随着文献类型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用户阅读习惯相应改变,缺陷渐渐显露.以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图书利用状况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复本采购模式的不足之处,针对图书借阅环境与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建立基于读者需求驱动的图书复本采购模型,对增加图书品种、节约成本、提高利用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树奇  李璐莹 《大观周刊》2012,(38):167-167,177
针对影响图书馆藏书利用的因素和如何提高藏书利用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取消“保留本”,采取“相对复本数”的新思路,既典藏图书时不设“保留本”,采购图书复本不搞“一刀切”,按需采购图书,利用率高的图书多采购复本,利用低的图书少或不采复本,使读者需求的图书相对增加,最大满足读者借阅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图书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天津图书馆馆藏文献分布及藏书利用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天津图书馆馆藏文献覆盖率,购书经费分配比例,中文图书复本率,读者借阅率等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读者决策采购"(PDA)的主要精神为核心,对深圳图书馆少儿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需求主导、多维参与的立体少儿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提出了打造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采购决策系统、建立完善的复本控制机制、简化荐购流程、增强有声文献资源建设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所谓复本量是指重复收藏同一种文献的具体册数。复本问题与藏书的外借有直接联系。古代的藏书楼主要是贮藏图书供主人阅读,不须要复本。个人藏书不需要复本,只有为成千上万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才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图书采购的最佳复本量,对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的流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读者实际借阅的图书群中存在一些比较稳定的现象和规律,可为图书馆确定图书采购的最佳复本量提供参考,同时,对图书采购策略方面也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 "二次采购"这个词,近几年在图书馆界时有所闻,但对其真正的含义尚无定论.所谓"二次采购"就是指复本量需要多的书,不是一次买足,而是第一次选购适量的数,入藏后经过使用对其科学价值和实际效益作出评价,认为需要增加复本时第二次进行采购复本的活动.二次采购区别于平时对某一种需求量较大的书而再次补充复本的采购.因为需求量大而补充复本是被动的带有偶然性的,二次采购则是主动的有计划性的,它早在一次采购时就开始了二次采购的准备工作.二次采购的全过程可以设想为以下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12.
<正> 复本的微观控制(Duplication Microcontrol),就是根据入藏图书本身存在的主题与非主题的特征以及读者对这些特征的不同需求,找出入藏图书主题参数及非主题参数与读者需求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经费的实际情况及平均复本指数,复本分布状态等规定,用复本指数来体现出这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图书馆藏书发展规划的复本指数标准.使用这样的复本指数标准,应当能够回答每一种属于图书馆入藏范围内的图书要不要订购复本,订购多少的问题,从而把每一种入藏图书的复本指数控制在准确合理的水平.同时,在  相似文献   

13.
高校馆藏书复本控制研究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的复本量是图书馆藏书结构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复本量过大会降低图书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投资效益;而复本量过小,又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因此,确定藏书的合理复本量始终是图书馆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我国高校馆,因其内外部条件、性质、任务以及读者需求的特殊性,构  相似文献   

14.
确定复本量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一项非常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复本量之多少,直接关系到藏书质量,对能否满足读者需求影响很大。一、复本的概念关于复本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国外对复本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复本的基本含义,即不止一本,或者二本,或者二本以上。这一点是被大家公认的。所不同的是一种看法认为,复本是对于第一本而言的,是指第一本之外的图书。正如《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的那样:“同一种书刊收藏不止一部时,第一部之外的称为复本。”  相似文献   

15.
1992年10月,为了给参加第五届全国书市作准备,我馆对图书预订目录进行了清理,将预计出版时间在1987年1月至1989年12月而未到馆的预订卡从预订目录中抽出,这类图书共约2,000余种,按我馆平均3.3的复本量计算,共约6,600册。而我馆这三年总预定最为36,000余册,未到馆的占18.3%。90年至91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预订图书到馆率不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一些大图书馆也存在,本文拟就此谈谈一些看法。一、图书到馆率不高产生的后果图书预订是图书馆购进文献的主要方式之一,预订图书的到馆率不高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1.影响了藏书建设计划的完成。图书采购量的多少,学科之间的比例如何,都是按照藏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复本是指与正本的内容和外在形式特征完全一致的图书,是图书编目意义上的复本,隐性复本是指与正本的内容相同而外在形式特征不同的图书,是读者需求意义上的复本。根据编目工作的确认原理,隐性复本不应该集中著录于同一条书目记录中,而是应该分别建立书目记录,同时应在书目记录之间建立关联,以充分揭示隐性复本,满足读者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文献类型和传递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也相应改变。针对高校图书馆占比越来越少的纸质图书采购经费和不断降低的纸质图书借阅率,实行纸质图书"零复本"采购策略,对增加图书品种,节约成本,提高利用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相关功能,对本馆22大类图书的流通册数、藏书复本率、新书复本率和图书利用率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新书采购最佳复本率的预测值有助于确定新书复本量。该方法易于实现、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图书采购部门提供新书复本量的参考依据,为图书馆的管理决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献保障率又称"图书保障率",是指某一图书馆的读者人均占有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它是评价、衡量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合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能说明一个图书馆的规模以及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潜在能力。在传统图书馆文献保障率中,由于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20.
在购进图书方面,数码订购与现场直接采购相结合,可以缩短图书出版与到馆的时间,并能保障馆藏全面性和合理性;而在选书方面,专家选书与采购人员选书相结合,可以保证图书馆藏书的质量和读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