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根培 《师道》2005,(6):40-40
我们教育工作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疑。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两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赵献民 《课外阅读》2011,(11):125-125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似乎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错误”成了我们教育中最大的“敌人”,对这一点,我们都深信不疑。可是,通过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有一个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疑。不过,最近自己亲身经历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王老师 ,当我们有了错误 ,无论是品行 ,还是学习 ,请您不要训斥。批评只能使我们失去自尊 ,丧失自信 ,走向进步的反面。……”一份学生“思想说明书”摆在我的面前 ,让我思考了很多很多。是的 ,纵观我国的教育 ,无论学校家庭社会 ,对青少年的教育仍是以训斥批评为主流。这份“学生思想说明书”道出了广大中学生的心声。学生出现了错误 ,批评、训斥的方法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当面句句听从 ,可是心里却不服气 ,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我们不妨尝试语言教育“无批评” ,使学生健全人格 ,健康成长。所谓语言教育“无批评” ,是指摒弃简…  相似文献   

5.
我觉得学校不是为精英而设的,当然我不反对有好的学生,我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我要动脑筋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必须教育他“忘我’“‘奉献我”。学生有“我”了,我们才能教育他”忘我“。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自信,有“我”,这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将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神秘的魔术。如果偶有学生不幸发言出错时,教师立即“快刀斩乱麻”,或是一个“请坐”堵上学生的嘴,再走马灯似地换学生回答,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我认为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一、呈现错误制造争议如果我们能将错误呈现,让学生在“尝…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会有意识地设下一个问题“陷阱”,让学生犯一个思维错误或解题错误,让他们在错误中反思,起到欲擒故纵之功效;而有时教师却会无意间产生一些始料未及的差错,犯教学之大忌.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差错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差错;能否找到错误的原因,让错误成为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也许这样的错误资源还可能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如何让孩子们乐学,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能把省二实验外国语分校办成一所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的学校。“让每个孩子都阳光灿烂”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给我一个孩子,还你一个栋梁”是我们的教育誓言;“把工作做到最细处,让师生精致地生活”,这是我们学校的管理风格。  相似文献   

9.
错误是金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善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但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我们更多的是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致“不错”便是“成功”,“不错”成了我  相似文献   

10.
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想起来,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既不是语言的教育,也不是文学的审美教育,而是意识形态教育。说得准确一点,是专制意识形态教育。我的语文教育的中心词只有一个:听话。这不是我毕飞宇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甚至不止一代人的命运。我的语文教育开始于1969年,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带领我们喊“万岁”。这个“万岁”,那个“万岁”。“万岁”铺上了我的语文教育的底色,“万岁”不只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也成了我们的情感主式。比方说,在我们高呼“万岁”的时候,不仅需要发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声情并茂。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题目是《该怎么办》。大意是这样的:小松在家里玩,不小心摔坏了家里的花瓶,让大家给小松出个主意:小松该怎么办?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动画:爸爸回来后,看到花瓶摔坏了,不容小松解释,就狠狠地揍了小松一顿。然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你在家里犯了类似的错误,你爸爸是怎么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爸爸也会揍我。“”我爸爸踢我几脚,叫我滚开!“”我爸爸用皮带抽我。“”我爸爸用手拧我,把我身上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害得我没法洗澡”……这时,教师并没有做正面引导,接着又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把爸爸发怒时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时,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在对待生命上,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还是为了追求精彩,追求洒脱,给他们播下残暴的种子?当看到我们的教师有意无意地播下残暴的种子时,我们不能不说,为师不可不慎,教育不可不慎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怀开阔,唤起人自身美好的善性,让我们的孩子更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以为真实的课堂,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一、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案例:《圆锥的体积》教学的其中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是敏锐的,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悄悄话”教育指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采用一种悄声语言让他们自己明白错误、自觉改正错误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学生的方式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有错“悄悄”改对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有时,一些教师也会讨厌他,当和他接近时,有了思想的交流,就不再觉得他讨厌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并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他总爱把别人的小橡皮、小铅笔之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有一个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疑.不过,最近自己亲身经历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倪演 《教师》2013,(36):49-49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错误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每节课都会有错误出现。为此,我们有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将其中的某些错误当做一种教育的契机,将错就错,让学生的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康秀英 《教师》2015,(6):34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意外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迅速、准确地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是教师必备的课堂教学技艺.下面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对教学机智的几点看法. 一、紧抓“错误”,巧妙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呈现出一些错误的资源,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让那些“错误”在我们的课堂上绽放光彩?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在错误中拨正,在错误资源中寻找到通向“正道”的“幽径”,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跟着我们“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17.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1S):34-35
记得有两句歌词,一句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爱上你”.另外一句则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离开你”。这两句歌词都有感人之处.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真理:作为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理由.不管是爱上一个人.还是要离开一个人。不过.这两句歌词也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那就是理由永远不是别人能够给的.理由只能是自己产生的。在很多时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答案与简析: 该短文的大意是:我的好朋友Diana是一个富有而傲慢的人,别人都不愿意做她的朋友。当她看到“我”和Vivien要好时,她开始疏远“我”。一天,当Vivien递给Diana一个三明治时,她拒绝并离开了,这让“我”很生气。后来Diana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我们”三人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9.
孩子是在一个一个地犯错的过程中,才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们体验错误,也在错误中学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习惯了自以为是地剥夺孩子体验错误并在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总想以最简洁的方式尽可能让孩子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殊不知,正是这份“好心”让孩子一点点变“懒”了,一点点不自立了,  相似文献   

20.
《坐井观天》是一则动人的寓言故事,我讲这一课时,学生听得很认真。“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短小,犯了一个荒唐的错误,可是它还自以为是,实在可笑。”我津津有味地讲道。接着问:“我们怎样帮助青蛙认识自己的错误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们应该想办法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可是井那么深,青蛙怎么可能跳出来呢!”“可以用一个篮子把青蛙捞上来。”“也可以用一只水桶把青蛙捞上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办法也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