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永礼 《历史档案》2014,(2):142-144
早在2001年,曾读到杨珍所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9年再版),书中对清朝先后实施的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的因革起废进行综合考察,广引博征,爬梳拣择,其研究方法姑且称为“演绎”。近获杨珍新著《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学苑出版社2013年出版),全书紧紧围绕清朝皇权的兴衰隆诎、振裘挈领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珍撰写的《清前期宫廷政治释疑》,2018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之一种。作者发掘、利用原始满、汉文档案史料,以皇权巩固与皇位继承为主线,考察清朝帝后、宗室、外戚、权臣、将领、太监、八旗女性、封疆大吏、满汉文士等各色人物与宫廷政治的关系,对清前期宫廷政治中的诸多疑点进行了考证。全书分为六章,即:"皇父摄政王"考辩;皇权分合中的帝王与辅臣;硝烟中的君臣与将士;  相似文献   

3.
王海 《青年记者》2013,(25):64-65
历史书,特别是讲述中国皇权时代皇史的书籍,多以男性为记录主体。这些史书或充满了对于皇室男性之间战争和对无上皇权争夺的记载,或是有关帝王们的丰功伟业。在《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中,作者杨珍却给予历史中的女性以充分的关注。在"皇室女性"这一部分中,作者翔实考证了多方史籍、现代研究专著与珍贵的档案资料,真实地再现  相似文献   

4.
《湖北档案》2006,(4):F0002-F0002
该献形成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850年(清道光三十),共5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献是清代道光皇帝临终前秘密立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原始档案件。内容包括道光皇帝亲笔遗嘱,以及有关丧典仪式安排等,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由皇帝亲笔所书关于封建皇帝承袭传位的原始献。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及清朝政治制度和档档案制度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物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由皇帝的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清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废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实行秘密建储,有效防止了太子与皇帝抢夺皇位,避免了太子、皇子之间争斗、争宠,也有效避免了皇子们和大臣们结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为出入口,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分析"金屋藏娇"与武帝皇帝宝座的关系,从典故的由来及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皇位继承制度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皇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弊端。  相似文献   

7.
康熙帝以前,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一直为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所采用,长达1900余年。康熙帝初期仍实行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但在其后期,康熙帝向朝臣与皇子宣布了长篇而谕,这是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开端。雍正帝总结了父亲秘密建储制度的经  相似文献   

8.
马慧玲 《兰台世界》2017,(3):103-105
民国时期,由清朝遗民为主体所编撰的《清史稿》甫经问世便遭封禁,其主要原因是书中渗透着遗民忠于清朝反对民国的价值取向,而《清史稿·忠义传》即是这种价值观最鲜明的体现。中国正史历来有"为殉于王室者修传"的传统,清朝遗民所修《清史稿·忠义传》大量收入辛亥革命时期为清朝效忠死节者本是应有之义,然而遗民在此传中通过种种笔法及暗示,传达出其对前朝的怀念及对民国政权的敌视。  相似文献   

9.
正南书房原为清朝内廷乾清门内的皇帝读书之所,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南书房当直,始为清朝的一个非正式机构,直到清朝灭亡。入直者称为南书房行走,又称南书房翰林。学界对南书房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南书房记注》a等史料的发现,解决了南书房研究中的若干难题,推动了南书房研究的发展。近期,笔者发现了几部有关南书房的史料:一部是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查慎行手稿本,一部为《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中陆宝忠所撰的《陆文慎公年  相似文献   

10.
为维系并加强皇权专制,清朝在广泛借鉴中国历朝历代政治传播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机构设置、公文制度等方式,构造了一套有利于皇权专制的政治传播系统。为加强皇帝在权力中枢的信息传播控制力,清初相继成立南书房与军机处,逐渐剥夺了议政王大臣和内阁大臣在军机大事上的发言权和知情权,使皇帝成为唯一的传播主体。为扩充政治信息收集并加强反馈,清朝继承中国传统的御史制,又创造了奏折制度,拓宽了皇帝的信息渠道,扩充了皇帝掌握的信息内容,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保密性。为保障全国各地的信息传播,清朝在继承明朝驿传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传播系统,并对各项弊端大加改进,力求实现驿传的快速、高效和安全运转。此外,为加强意识形态宣教效果,清朝改造明朝的乡约制度,使其成为由礼部管辖,以宣讲圣谕为主,专门用于教化的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武侠文化与武侠小说,分别在清朝末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50至80年代的香港形成过三个高峰。但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当下社会政治形态和大众心理的反射清末:"侠""官"相互依存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的文化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文化。人们没有公民意识,中国文化自身并没有生长出皇权以外的制度想象,面对社会问题时只能在皇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5,(Z3):139-140
<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法律制度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乾隆五年编纂完成的《大清律例》继承了汉唐以来形成的中华法系的大量传统,成为中国历朝法典发展最高阶段的标志。在纂修过程中,纂修者废除了明朝及清初以时间为顺序的分类方法,而改为按具体条例的内容与性质分类附入律条中去,发展了传统的法典编纂形式,最终完成了律  相似文献   

13.
公元465年5月,宋孝武帝刘骏死去,他那年方十六的太子刘子业登基称帝,史称前废帝。此人绝对是皇位世袭制度下产生的一头怪胎。沈约《宋书·前废帝纪》中说他的罪恶,“武王数殷纣之衅,不能挂其万一;霍光书昌邑之过,未足举其毫厘。”历史上,中国的昏暴之君不在少数,但象刘子业这种集残暴狠毒、荒淫无耻、灭绝人性、行如禽兽等极端丑恶德行于一身的暴君则还不算多,否则,这种毫无制约的皇权统治,会显得更加罪恶污秽。  相似文献   

14.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公布了四十件关于清朝加派“练饷”的档案文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据已公布的有关档案,并参考其它史书的记载,对清朝加派“练饷”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加派“练饷”,为了军需 “练饷”乃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所加派。据《明史·杨嗣昌传》和《明史·食贷二》记载:杨嗣昌掌管兵部时,定议“练边兵”,明廷在地方设“练备”、“练总”等官,“专练民  相似文献   

15.
正八旗及各部院衙门轮班值日,是清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每年正月"开印"之后,各衙门按照钦定的次序,每天"一旗一部"轮流当值,还有"带领引见""站班"等差事。这一制度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乾、嘉、道、咸等朝均奉为"定制"。对此,清代制度史论著中有零星提及,但鲜有专文考察,仅宗俊贞在1914年撰有《辛丑以来各衙门值日考》一文。(1)本文即以此文为蓝本,对清末10年部院衙门值日制度之演变作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6.
微记录     
正@历史微距:"一代宗师"叶问(1893~1972年),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陈华顺(人称华公)为师学习咏春拳并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故被门人推举为"一代宗师"。但他最为名扬海外还是在于晚年收了一个比他更出名的关门弟子李小龙。@凤凰网历史: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  相似文献   

17.
陈贵廷先生主编的《本草纲目通释》(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是组织上百位科研人员,历经数年辛勤研究而成的鸿篇巨著,全书共五百余万字,对原著逐篇加以重点注释,并对药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现代研究,颇具参考价值。本文仅就该书中注释部分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姑名之曰榷议云尔。一、《本草纲目通释》鳞部第四十三卷,蛤蚧:"多巢子榕木及城楼间,雌雄相随,日暮则鸣。或云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鬻,云治肺疾。"(页1927)注释:"采鬻:鬻,通‘育’,生养之意。采鬻,即采捉育养。"  相似文献   

18.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占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 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施世纶为官坚持以民为先、廉强恤下,因而有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公案小说《施公案》流传至今.但又因他为人处事低调,实际记载其生平的正史史料比较有限且零散,以往学者对其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年谱梳理、遗作《南堂集》《南堂诗钞》等,缺乏对其为官生平的详细研究.作为清代唯一一位任职期间"通漕无欠"的漕督,他的为官经历无疑是考察清代漕运官员的一面镜子.本文梳理其生平履历,从侧面说明清代漕督的工作职责要求,进而简要分析清代漕运制度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9.
戴伟华《〈使至塞上〉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一文,认为崔希逸破吐蕃事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并认为王维出塞及其《使至塞上》诗创作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但其主要依据《河西破蕃贼露布》实作于天宝元年十二月,且其所记非崔希逸破吐蕃事而是另一位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事;其所据之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之吐蕃"及至牛年"纪事亦不可靠,故戴先生新观点不成立。  相似文献   

20.
吴跃龙 《新闻记者》2007,(11):107-109
很多人知道,现在的《文汇报》是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问世,2008年是《文汇报》创刊70年大庆。但很少人知道,在此前几十年,上海已有一张《文汇报》,创办于1879年4月17日(清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到1930年被《大美晚报》归并,存续51年。为方便叙述,我们姑且称之为"前文汇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