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12年的法俄战争,是十九世纪初期国际关系史上和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这个战争,过去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苏联史学界认为这是法国拿破仑为了建立世界霸权而一手挑起的,而俄国是被侵略的。因此把这个战争的性质,说成法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非正义的;俄国所进行的是“卫国战争”,属于“人民性质”。我觉得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者讨论应该怎样评价战争、应该怎样对待战争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个战争是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准备和进行的。”在这里,我们要正确判断1812年法俄战争的性质,就得首先弄清这个战争发生的原因。我认为,这一战争的爆发,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的,它是法俄两国统治阶级之间所积存的多年矛盾异常激化的产物,彼此利害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于俄国封建统治阶级拼命反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力图推翻法国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
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历史是俄罗斯作家及历史学家喜爱的题目之一。这个题目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音乐、美术、艺术。  相似文献   

3.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不久,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出版了,在这场战争中,尽管俄国士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但是,俄国终归败北。那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翘首以待解答的问题。 冈察洛夫的小说就象一把打开认识俄国社会现状的“钥匙”,它揭示了国家腐败无能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奴制。  相似文献   

4.
1812年俄法战争,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战争之一。对这次战争的性质,苏联史学界都一致认为,俄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它决定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各族人民的命运”;“这场战争以1812年卫国战争这个名称载入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俄国军队对西欧各国从拿破仑的暴政之下获得解放起了决定性作用”,等等。我国史学界也有人持同样的观点,如“战争是拿破仑发动的,拿破仑是进攻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历史学家、《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作者修昔底德斯出身于雅典的显贵家族。生活在雅典国家盛极而衰的历史时代。作为奴隶制国家统治阶级上层的一员,他无疑是雅典对外扩张战争的受益者。修氏的思想意识植根于奴隶制时代。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凡是对雅典人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他都衷心拥护,凡是不利于雅典人的他都极力反对。他撰写历史著作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无法摆脱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充分肯定他的史学成就的同时.似乎也不应过于夸大他的“客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拿破仑     
拿破仑这个人,曾经把欧洲的封建贵族搞得坐立不安。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君主们于是联合起来,宣布拿破仑是“人类之敌”,对他进行围剿。从这一历史事件中,现代修正主义者居然发现了俄国沙皇和欧洲人的“战斗友谊”,他们一方面咒骂拿破仑,一方面叫嚷是“俄国军队把波兰人和德意志人从拿破仑  相似文献   

7.
除了耶稣,法国的拿破仑.波拿巴是历史学家写得最多的人了.这个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小人物,一七九一年还只是一个中尉军官,十多年之后,从推翻督政府到提尔西特条约,他几乎控制了俄国以西的全部欧洲大陆.而俄国这个农业国,不但不肯用它多余的粮食来交换英国的制成品,而且竟敢对来自巴黎的抗议不予理睬或者故意回避.拿破仑决心不再容忍这种态度了.他征集了一支六十万人的军队,于一八一二年春出发去惩罚沙皇.他是不可一世的.但他绝对想不到,他这次富有历史意义的远征计划,竟被一些小小的体虱所破坏.  相似文献   

8.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是俄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对计量史学的推崇和对俄国社会的研究闻名。他的史学研究方法基于历史学跨学科研究的大背景之上,主要侧重于运用计量方法诠释历史问题。他的代表性作品《俄国社会史》反映了他历史研究的“整体性”特点。这种方法是他计量史学方法最重要的部分,但也反映出了他进行历史研究时的一些问题,如过于追求塑造“整体”而将社会问题简单化。他亦提出了历史人体测量学这一研究方法,主张运用历史上的人体测量数据研究历史问题。通过这一方法,米罗诺夫尽可能地还原出了帝俄时代下层人民的一般生活,这是他关注历史学本身人文关怀特征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同样是他计量史学方法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在这里不论是在题目中,或是在正文叙述中,都把克里米亚战争定性为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甚至在第98页这一节的题目就是“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略微懂得历史的人就会清楚,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是一个封建大帝国,根本不能算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推…  相似文献   

10.
95年高考历史试卷确是一份能检测出考生能力的好试卷。然而,美中不足,个别试题及参考答案值得推敲,特选析几例,提出商榷。其一,(第32题):“十月革命后,邱吉尔曾组织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主张‘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以一切可能的援助’;1945年3月,他又发表了铁幕演  相似文献   

11.
浅论列宁利用合作社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合作社思想是随着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在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发展原先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既和列宁的过渡思想有关,也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列宁既把合作社看作是俄国这个小农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切入点, 同时也把合作社看作俄国这个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罗马史学把国家政治军事大事等作为记载的重点,历史写作的主题也围绕于此。史学政治功能的形成源于罗马国家成长过程中战争的频繁。最初的历史记载"祭司表"内容多为国家军事宗教事务。布匿战争时期,希腊史学的传入刺激了罗马人历史意识的产生,在临摹吸收希腊史学的基础上,罗马史学形成了自己的为国家政治辩护的特点。历史学家改变了之前历史记载的简明方式,开始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叙述解释历史,并致力于建构罗马民族特性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从公元前2世纪中期开始,历史写作与罗马国内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成为政治派系斗争的辩护工具,政治人物也一直是历史写作的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13.
“历史小说”,顾名思义,具有“历史”和“小说”这两重性质,也许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历史”吧。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历史与诗的结合。作者徐兴业同志是位历史学家,却具有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和才能。在《金瓯缺》里,他是把历史学家透视历史的目光、独到的历史见解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同艺术家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了。作者最初起意写这部小说,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八·一三”的炮声萦绕在他的耳际,日寇的深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使他悲愤地问:“这个素餐尸他的腐败政府究竟负得起领导抗战的重任吗?”他在《给巴黎的一封信——〈金瓯缺〉书简》一文中说到:“我们选择马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之中.张建华博士所著的((俄国史》以八大事变贯穿了俄国历史,并以《俄国史》命名这个国家从古至今的全部历程,开创了我国俄国史研究的先河,也很好地解决了关于俄国历史叙事的连续性、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且语言流畅、插图精美,是一部关于俄国史研究的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在145年前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在75年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变为现实,并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制度而屹立于欧洲大地。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年轻的苏维埃战胜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德国法西斯的猖狂进攻。用较短时间内医治了战争创伤,迅速地实现  相似文献   

16.
伊夫 《高中生》2011,(1):50-51
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国外"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式人物也不鲜见,她们中有不少因经历奇特而被载入史册。俄国女骑兵至死仍穿男装俄国历史上战争不断,在战斗中不乏花木兰式  相似文献   

17.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俄国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对于无产阶级国家的建设有过一些原则性的指示,但在一个仍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国家里,特别是象俄国那样经济落后,小生产占优势,又深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俄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他的战争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对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及民族战争等有深刻的见解.司马迁的战争现直到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沙皇俄国,是一个富有侵略扩张野心的国家,在所谓东方问题上,表现得十分充分。在十九世纪的上半期,从神圣同盟的形成到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俄国由于在欧洲处于霸权地位,它对上耳其怀有特别强烈的侵略野心,所以在东方问题这一国际斗争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其他欧洲强国在东方问题上矛盾斗争的一次公开冲突,战争结果大大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也使它在东方问题上再也不能充当主角。一十四世纪初,奥斯曼国家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兴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扩张战争,到十六世纪,终于形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它的疆域极为辽阔,在亚洲它占有从地中海东岸直到波斯  相似文献   

20.
深入研究俄波历史上的相互认识是探寻俄波关系史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的关键。北方战争年代,圣彼得堡的当权人士开始产生一种俄帝国比波兰优越的感觉。七年战争使圣彼得堡最终确立针对波兰国家和社会结构的极其负面和极度鄙视的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成功地把这种帝国的傲慢灌输到贵族阶级的意识当中,为俄国巩固农奴制并向西扩张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作为统治集团,俄国当权人士对波兰的认识对俄波关系的进程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