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叠音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在写景散文中,叠音词应用更广.只要翻开课本就能在那些著名的写景散文中找到大量的叠音词.尤其是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更是如此!它对写景状物、摹声绘色及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菜园小记》是一篇散文杰作。美辞缀华章,作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美的词汇;而在词汇的运用上,叠音词又独具特色,于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叠音词除了可以写景状物、描摹声音、渲染气氛外,在强化诗作音韵、结构、规整诗作句式方面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诗经》现存305篇,其中有189篇运用了叠音词,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通过对其分布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叠音在诗作音韵、结构、句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苗亮亮  查中林 《现代语文》2006,(11):122-12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一贯以细腻的美,谨严的美,和谐的美著称。其和谐的美主要表现在多种色彩与多种情调的和谐和统一上。朱自清散文是凭借什么来表现这些色彩和情调的呢?就修辞手段来说,我以为除了运用新颖、奇特而富于美感的比喻、比拟外,就是运用大量的叠音词。 朱启清的散文几乎每篇都可找到一定数量的叠词,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千把字的《荷塘月色》竟用了三十多个叠词,只六七百字的《春》也有近二十个。甚至标题也用叠音词,如《匆匆》。  相似文献   

6.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王爱红 《中学生英语》2013,(Z5):111-114
汉语中的叠音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使用范围上,都远远超过英语。虽然英语中有AA式叠音词,文体上却与汉诗中使用的叠音词不符。用英语叠音词译汉诗中的叠音词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将汉诗中特有、且兼具音韵美和意美的叠音词在英译诗中对等重现呢?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为标准进行探讨,总结出如下译法:1.用重词翻译叠音词;2.用语义上对等的表达翻译叠音词;3.用头韵、尾韵或谐音翻译叠音词。  相似文献   

8.
《瑞士》是朱自清先生《欧游杂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精心选择和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叠音词、充满比喻义的动词、增强文字音趣和美感的联绵词、拆词镶嵌、比喻、释句等修辞方式,精准地描绘了瑞士的旖旎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瑞士》一文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并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跟国  裴瑞玲 《语文知识》2013,(1):38-39,51
许多汉语教材中叠音词的定义与所举的叠音词词例有抵牾之处,本文分析了叠音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些叠音词并不是纯粹的单纯词,并针对"叠音词"与"叠字"、"词的重叠"、"重叠式合成词"等概念使用混乱的情况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0.
英汉叠音词的特点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汉语叠音词比英语叠音词的构词能力强,表现形式多样,使用范围广泛。英语叠音词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汉语叠音词不但常用于口语,也常见于文学作品里。翻译时要根据其特点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1.
德国翻译家莱斯提出翻译类型学理论,指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首要因素.文章运用她的这个理论来分析、欣赏朱纯深先生所翻译的<荷塘月色>.原文是一篇运用叠音词等诸多修辞手段的经典散文,朱先生的译文也采用各种手段再现了原文的种种美感.本研究证明,莱斯的类型学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12.
张猛刚 《文教资料》2013,(36):27-28
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研究《诗经》叠音词,对理解《诗经》句意有促进作用.文章以《诗经》叠音词为引,以部分历代作品为点,对叠音词这种语言现象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后世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今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叠音被人们广泛运用.叠音词也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同时极具特色的群体.叠音这种语言形式是随着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叠音词具有十分丰富的修辞功能,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研究叠音词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叠音词的运用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揭示其语言价值,可以使我们对叠音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叠音词描绘自然景物形态、色彩、线条、光线、质感,构成一种绘画美,表现了作者用文字绘画所特有的散文语言的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15.
叠音词是一种词汇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分类,并就叠音词对诗中主体情感表现所起的作用,以及《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美丽的西湖,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其中有一首赞美九溪十八涧的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寥寥数语,便巧妙地将西湖美景情趣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过目难忘。这便是叠音词的魅力。巧用叠音词,能使文章色彩倍增。叠音就是音节的重叠,使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叫叠音词,如“高高兴兴”等。叠音词有哪些作用呢?1.形象摹状文学家朱自清便是一个用叠音词的高手,他在《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叠音词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象声叠音词、描摹状物叠音词及比喻叠音词,分析松迪和阿拉坦巴干两个蒙译版《聊斋志异》,发现译音采用意译、以实译实甚至忽略或者省略不译处理相关叠音词,导致译文音韵、节奏、非语言音素呈现等方面与原文相去甚远,造成审美缺憾。其实选择蒙语中与原语言风格相似、效果相当的词填补语言差异所致空白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黄廖本《现代汉语》认为叠音词是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单语素词,叠音词中的每个字都是不表义的音节。本文考察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叠音词例词,发现它们都不是什么"叠音词",而是由一个语素重叠构成的重叠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之所以致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宋词三百首》中的叠音词,进行穷尽式收集、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了叠音词的构造形式及意义,并探究了其词性分类,为后人继续研究叠音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叠音词的运用是《唐风集》一大特色,本文主要梳理了《唐风集》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对诗中所有的叠音词做了注释,并指出了前人释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