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死刑限制论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2.
自贝卡利亚以来,有关死刑存废问题争议已久。死刑存废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要把应不应当废除死刑和能不能够废除死刑区别开来,从哲学基础和经济分析角度来看,死刑应该废除、但目前还不能够废除。  相似文献   

3.
中国刑法中现在还存在死刑。废除死刑是国际发展趋势。讨论死刑适用与存废问题,应该从刑罚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才能把握问题的方向和本质,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刑罚的哲学根据,按照通说有报应论和功利论。从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论来看,死刑只能用于罪大恶极的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于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贬低了生命的价值。从古典功利论发展出的刑罚个别预防论也提出了保留死刑、限制死刑的主张。为此,以刑罚的哲学根据为视角,得出经济犯罪处死刑缺乏正当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死刑废止论与死刑存置论各执一词,死刑存废之争,如果不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出发,许多问题是难有结论的,甚至将走向歧途。只有人道的宽容精神才能化解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5.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统治阶级借助国家暴力机构对严重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人实施剥夺其生命权利的一种惩罚方式,带有浓厚的血腥味。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文章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死刑是存还是废,并借此探讨我国的死刑存废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学者对于死刑的存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着重点主要在于废除死刑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对于推进死刑废除的措施研究则相对不足。国内学者从国外的理论研究、审判实践,再到我国刑法规定、每年判处死刑的数量和几个典型的死刑冤案,对所有能想到的废除理由都进行了研讨,但对于废除死刑的现实条件以及废除死刑必须具备的相应保障措施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视角来探讨废除死刑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死刑是人类刑罚史上最为严厉的刑种 ,而死刑的存废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谓当前的国情。没有一个国家会对重罪轻罚的 ,作为法治国家 ,建立一个公正的犯罪惩罚机制以打击犯历时保护人民正常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一个国家的治理如果不以道德和基本人权为基本理念 ,则这个国家与其说是落后 ,不如说是不够文明开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但仍有不少国家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名义仍保留死刑 ,这篇文章尝试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死刑被称为最残酷、最无慈悲的“司法杀人”,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诞生于阶级社会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死刑是我国刑罚中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国际刑法关注的焦点。“近代刑法之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也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中外死刑理论的的状况,死刑存废争论的焦点等方面考察了死刑存废之争的发展趋势,对死刑在世界上存废状况,我国未来死刑政策的把握当采何种取向等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立足于具体现实进行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死刑的存废这一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法律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死刑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立论点有十余种之多.死刑存置论者极力从死刑的威慑力来维护死刑的正当性,而死刑废止论者则以人权主义否定死刑的正当性.死刑的正当与否应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自贝卡利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罚》以后,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论争双方从政治、法律、哲学、伦理、人道等诸方面各自论证了死刑或存或废的理由和根据,并进而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死刑存废实践。不可否认,这场论争直至今日仍方兴未艾,死刑存废之实践也是此起彼伏,时有反复。贝卡利亚之学说尽管有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但对于其死刑观,笔者却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人道和报应的死刑观对死刑的存废各执一词,代表的是两种应然的观点,与现实会有偏差.功利主义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一点,是一种贴近现实的死刑考察方法.功利主义从广义上还可以涵盖人道和报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是功利因素.本文从犯罪预防和社会影响两方面来考察死刑的利,认为死刑是一种必要的恶,应予以留存,但仅限于必要的程度,而不能作为滥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论死刑存废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刑罚史,刑罚的人道性是人类刑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国际社会反对死刑的呼声渐高,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本文就死刑的价值、废除死刑的基础进行探讨,以从理论上澄清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以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死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手段的方法.随着人类不断地走向文明,人们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介绍死刑存废之争的观点着手,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死刑的存废是刑法界历来争论不休的热点.由于死刑的适用直接涉及人权问题,所以有必要认真研究,笔者打算从功利主义视角研究一下死刑的存废问题,以帮助立法者及司法者认清死刑的本质,正确对待死刑.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孔令营 《天中学刊》2003,18(4):36-39
死刑的功能是统治阶级创制、裁量和执行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所可能有的积极的社会作用。不同时代的死刑会随着该时代刑罚的不同具有相异的显性功能,这些显性功能正是决定死刑在该时代存在的主要原因,死刑政策应最大限度发挥死刑的功能,使死刑的各项功能都成为显性功能,把死刑对社会可能有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现实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的构建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在执政党的带领下对死刑这种古老的刑罚制度进行取舍和选择的过程。在死刑制度日益萎缩的现代社会,中国当代死刑制度应该何去何从,应该如何化解死刑的适用困境,坚持正确的死刑价值取向,从而在存与废、变与守、破与立的艰难抉择中正确选择,是当代法律人孜孜不倦的永恒话题。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的构建主要分为萌芽与诞生、发展与完善两个阶段。死刑是否正义、是否必要和是否人道,是当代中国死刑制度存废之争的焦点。秩序、自由、人道和正义,是中国当代死刑制度变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死刑存废之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倍受人们关注。死刑具有对生命价值同等性的认可,是国家刑罚权理性的体现。规定死刑符合人们趋利弊害的本性,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恶恶相报。加之中国目前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经济状况尚未达到废除死刑的条件,故死刑不宜立即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