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非系统文化是文化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是对系统文化的改造或消解,其对系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文化碎片"往往以个体感性方式消解理性历史和民族精神,其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剥离、歪曲、含混的态度对待特定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最终导致"碎片文化"的出现。"碎片文化"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在附加个体利益和自我狭隘认识的基础上又被演绎出新的"文化碎片"。"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呼唤历史理性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被认为是消极自由的提倡者。这一判断忽视了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思考。贡斯当认为个体自由是现代人自由的主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贡斯当并没有因为个体自由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而忽视个体自由的问题,他同时揭示了个体自由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面向。贡斯当进而指出个体自由的正当性立足于人性摆脱强制的道德诉求。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性的阐释要求现代人以一种道德和政治审慎面对个体自由和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作为九叶派最杰出的诗人穆旦,以其自身独特的生死体验并结合他所接受到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资源,在他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生成了最具反叛性和异质性的诗歌特质。他对战争背景下个体存在性的思索、对现代个人的自我异化与分裂的拷问,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现代性的自我形象,同时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新的现代性质素。  相似文献   

4.
善于观察 一次,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在家里打碎了一只花瓶。这只贵重的花瓶落地后,立刻变成一堆碎片。然而,心疼不已的家人忽然发现,出去倾倒碎片的雅各布不知去向。几番周折,终于在实验室找到了他。只见雅各布面带微笑地将碎片一块一块夹到秤上,然后仔细记录每一块的重量。他发现,重量在0.1~1克的碎片最多;1~10克的居次;而10~100克的碎片最少。他还发现,面积不同的碎片重量比始终徘徊在16:1。  相似文献   

5.
另外一面     
一个周六的早晨,一位牧师想准备他的讲道,可小儿子吵闹不休,妻子出去买东西了。烦躁中,牧师拾起一本旧杂志翻阅,当翻到一幅色彩新鲜的大幅世界地图时,他忽然想出了主意。他从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相似文献   

6.
记忆的碎片     
斑驳的树影在阳光下跳舞——像往昔的岁月明明暗暗,像记忆的碎片闪闪烁烁。我小心地追逐着它们,眼见着碎片连缀起了岁月,连缀起一幅清晰的照片:一位面容清癯的老教师佩戴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微笑地望着自己——哦,恩师。 从小到大,接触了数不清的老师。可惟有一位——青岛39中的张继坤老师,给我留下了永远隽刻、难以磨灭的印象,在高中两年700余天的日子里,张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用他无私的爱,把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去问一问39中七六级一班的学生吧,哪一个不能信口说出张老师曾影响过自己,教育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张艺谋电影对现代人困窘的生活状况、对人本身的关注以及个体心理和人文情感的关怀,也正是他电影中所时刻关注和反映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促成了他的成功,为我国电影业的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提到了影响作家创作的三个要素,即种族,时代和环境。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曹丕而言,建安时代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加之特定的身份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是时代创造了曹丕这个个体,同时这个个体也在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时代,从而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善写悲剧的作家,其悲剧有着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主要缘于他对个体存在的理性与情感矛盾有充分的体验以及他对有限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冲突有充分的认识,这成就了他悲剧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后对个体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他的这一理论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且又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2014年9月11日晴人生就像一张拼图,正是由许多不同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来的。这其中有伤心的碎片,有快乐的碎片,有幸福的碎片,有遗憾的碎片……这些碎片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今天,我捡拾起一枚愧疚的碎片,久久地伫立凝望,引起了我对那段往事的深深沉思。那是一个寒冷的晚上,外面寒风凛冽,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和妹妹在火炉旁取暖,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因为要等到爸爸回来我们才能吃饭。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闪了进来,是爸爸,他的脸上、衣服上都有煤灰。他洗了洗,  相似文献   

12.
<正>善于观察一次,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在家里打碎了一只花瓶。这只贵重的花瓶落地后,立刻变成一堆碎片。然而,心疼不已的家人忽然发现,出去倾倒碎片的雅各布不知去向。几番周折,终于在实验室找到了他。只见雅各布面带微笑地将碎片一块一块夹到秤上,然后仔细记录每一块的重量。他发现,重量在0.11克的碎片最多;11克的碎片最多;110克的居次;而1010克的居次;而10100克的碎片最少。他还发现,面  相似文献   

13.
巴拉德是英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风格鲜明。作为巴拉德的经典短篇小说,《终端沙滩》是他早期表征二战心理创伤的书写之一,勾绘出了一幅战后人类的创伤图景。小说以超现实主义书写呈现创伤主题,其中的碎片式叙事结构和多重叙事视角、景观意象、时空交错的非线性描述等叙事策略勾勒出一幅超现实主义图像。从超现实主义书写的角度探究小说中的创伤主题,拓宽了主人公特拉文创伤经历的意义和效果,映射出战争对作为个体的特拉文和全人类造成的创伤,表征了巴拉德对二战后人类创伤心理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基本社会道德伦理,以公众化和潜移默化方式,把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传播四方,对社会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然而,现代传媒中的非健康内容对个体的影响日趋严重,它影响学校教育的实施和家庭教育的进行,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文章从现代传媒的性质入手,分析了现代传媒对个体及社会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与影响的新特点,以及加强对现代传媒法制化与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象征派诗开拓者李金发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发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象征派诗歌的创始者。李金发早期的诗歌充满怪异、神秘、颓废和失落的情调 ,对西方文明的虚伪和卑劣作了抨击。他的诗诗中有画 ,有雕塑艺术的影响。他的诗的特征是重在当时感觉的表述 ,使用艺术形象的暗示 ,思路跳跃不定 ,场景碎片难于联接 ,心理状态新奇而难于理喻。其后期的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晦涩走向明朗 ,从病态走向刚强 ,表现了对祖国人民的真爱。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在现代中国革命语境中呈现出了他的复杂性。在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表示出了对“暴力革命”的崇拜,而30年代他却选择了“平和革命”。林语堂这种革命观的变迁是中国现代革命语境和个体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郑丽丽 《文教资料》2011,(15):136-137
教育生活中出现的往往是教育的碎片,教育的案例.而这些片段恰巧是教育叙事的精华所在。教育工作者如何作教育质的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成长,正好是这些碎片进行有效有机的组合与提升。本文通过教育碎片,在教育叙事中用网络QQ空间进行刻录,以便对教育时段进行反思与提升.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用心灵去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记录事件碎片,以达到教育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论哈代的两性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之爱是永恒的人学课题,也是永恒的学主题。哈代正是从两性关系入手来反映人生。暴露人生和批判人生的。在小说中,他批判地思考了传统的和现代的爱的观点,并在两性伦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在哈代的两性伦理观中,既有深厚的传统的积淀,又有现代精神的闪光。哈代希望超越传统的禁锢和现代的偏执,达到个体内在的和谐,以及两性关系的和谐,他要求两性伦理必须富有意义地重建。但是步入现实,他总是陷入重重矛盾,他的理想总是走向破灭。哈代所作的整合仍然是在传统思想的框架之中,但是他关于爱的观点,很显然是向善的,改良的。我们今天仍然面临着哈代在一百年前提出的问题,它值得我们做更多更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在《约伯记》的影响下形成的,其要义在于诗人以神性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境域中遭遇到的痛苦与混乱,使之变成了信仰领域中的真理,从而超越了现代启蒙思想的桎梏,超越了同时代人的思想和艺术局限,为个体生命拓展出了一片全新的生存空间。《出发》之后。穆旦对神性生存境域的探索虽然在历史压力之下走向了终结,但诗人的探索却对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个体生存真实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