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多地对《韶乐》进行开发与传播,呈现出“寻根”与“复魅”的文化景观。文章简要分析了《韶乐》的历史传播轨迹,探析当代《韶乐》传播的现状及文化内涵。当代《韶乐》的开发在地理位置上以《韶乐》历史传播为依据,内容上以史料记载为素材并融合了地方特色与当代审美志趣,依托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是对尽善尽美及以德治国理念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易”字本义当为“阴阳合历的某一祀日”。伏羲历、神农历、黄帝历或称。三皇易”,《连山》《归藏》《易象),史称。三王易”。承“三皇”而启“三王”者,则有唐尧的《中星易》和虞舜的“五行易”,特别是“五行易”,寓“五运六气”等深奥理论于韶乐,博大至简,孔子极力推崇,故又可名之曰“韶乐易”。它的诞生,得益于虞舜的候风世家,其代表作即《南风歌》。在它指导下,百物时序,社会人文与自然各领域的活动由此步人科学的快车道。“韶乐易”可使部民广泛预测、验证各种物候;可在隐含概率统计的“周祭”祀典中发现自然与人文奥秘;可以寓教于乐,使教谕、政令神速传播,风靡邦域。  相似文献   

3.
福建与台湾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舞台。“九一八”事变后,在“树立科学的文化”“致力地方的历史”等学术语境影响下,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创办、出版学术刊物《福建文化》,传播海洋物质文明、海疆管理机制、海洋人文思想、海洋精神品格,建构海洋文化认同,培植民族自信力;并通过田野调查、公开讲演、学社沙龙、乡村服务等公共传播渠道拓展海洋文化知识的社会影响。其所倡导实践的“历史的眼光” “科学精神”“分而为之”的学术传播理念,为中国海洋文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桑”意象的探析,认为“桑树”意象多与女性相关。桑之所以呈现出女性化人文意象,不仅仅缘于人类农桑文化背景下的生产与生活的历史方式,也是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的外现,同时还以其与男女性爱相联系而使桑园成为古代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去历史化”的成因.以文化的定义,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为切入点,论述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和传播中的“去历史化”倾向,指出文化生产的商品化,文化人的隐性商人身份,文化人的自恋主义心理及解构主义的影响是造成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编辑与文化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与历史文化结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曲籍汗牛充栋,是编辑在“缔构文化”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编辑活动源起,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选择,现在仍然担负着社会优秀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任。这种选择和积累的结果,将物化到书刊文化品位和传播、再积累的价值中,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当代文化的创造和积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编辑学者比”的提法,与此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2006年,海南省启动了一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工程———编写“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大系由省社科联立项,计划用十卷一百部著作,系统梳理海南开发建设历程和社会历史文化,以推动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献上一个大礼。该书系预计在2008年4月以前出版。这一文化工程的完成将意味着海南历史文化得到系统的展现。“大系”中位列第三的“文学艺术卷”由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主编,其中涉及海南当代书面文学的通史和分类史共有四部书,包括《海南当代文学史》、《海南当代散文概观》、《新时期海南小说创作述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11.
羑里城是《周易》的发源地,因为《易经》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羑里城景区是展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最佳窗口之一,旅游开发的前景良好。景区内现有的八卦城、文王雕像、周易应用演示中心与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相关联,如果在这些景点再加一些“点睛之笔”,同时在景区内再加一个“周朝历史年鉴”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重要性,那么,中国文化精神的四项基本内容便可展示完整,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会更好。  相似文献   

12.
陈丹 《考试周刊》2010,(21):45-46
这是一堂在我校“高中教学开放日”举办的,面向全市的,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新课标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胡同文化》原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作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相似文献   

13.
《舍巴日》是当代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一部中篇小说,虽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文化事象和以爱情为线索贯穿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演进历史的行文结构依然具有很强的当下意义。文章试图从作品的文化事象、结构线索和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掘出《舍巴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个人神话”而称中国文学为“民族寓言”,并指出了其历史根源 ;同时 ,他比较了第一世界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杰姆逊提醒美国的理论家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文化 ,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强调 ,以便为其“全球化”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杰姆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但他对“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地域文化的审美表达。淮河流域因长期的灾荒记忆而形成淮河文化“慢”的特质,全面而深刻影响到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书写的价值立场、叙事心态和审美形态,并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淮河文化相契合的“慢”的叙事特征。以安徽作家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22虞山文化论坛以“言子与江南文化”为主题,基于言子“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历史脉络,深入探讨了言子为儒家礼乐文化在江南传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言子思想对礼乐之学的创新发展、子游传统与江南文化繁荣与共的密迩关联等;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了言子在江南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探索了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内涵,以及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言子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深入开发利用邯郸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激活邯郸旅游文化产业,推动邯郸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以重要人文景观为载体挖掘历史文化新亮点”和“以各种宣传活动为契机展示历史文化新亮点”两方面阐述了邯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手段、方法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摘要:《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论语》译本在国外的传播,作为儒家核心观念之一,文化负载模因“礼”也实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进化理论。该文以理雅各《论语》译本为例,从模因视角剖析文化负载模因“礼”如何以翻译为载体成功变异实现异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一书 ,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教授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论文的一个结集 ,共收录大小文章 3 9篇 ,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文章以“解读思想”、“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学术随笔”、“历史观与史料学”、“综述与书评”为子目 ,分为六个版块。大致说来 ,“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综述与书评”子目下的大部分文章 ,可以归类为专题实证研究性学术论文。“解读思想”和“历史观与史料学”子目下的文章 ,可以归类为历史理论研究的论文。“学术随笔…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塑造学生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其树立民族意识并形成祖国观念;批判地借鉴和传播外来优秀文化,使学生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