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人们把绘画的造型基础一概视为素描、速写。事实上中国画有着自己一以贯之的造型方式——线描。线描所具有的特性、线描的“线”与中国画“意”的关系、线描“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都充分揭示出只有线描才是中国画最合适、最正宗嫡传、也最有发展潜力的造型基础。理应作为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写意”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历来被认为是“表现”的(“表现”,就其严格的含义,当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抒写),但从近年来理论界一些同志的观点看,这个定论似乎正开始受到怀疑。叶朗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就一度表示了他对中国画(主要指古代文人画)“表现说”的异议,他认为:中国画“不是‘写意说’所能概括得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P225)。尽管叶朗先生有把中国画归入“再现说”的倾向,但平心而论,他对中国画“表现说”的怀疑的确是有感而发、颇有见地的。令  相似文献   

3.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线条不但以“写形”、“写意”,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写心”、“写情”,尽情展示丰富多彩的主观认识世界。文章通过解读中国画线条背后的隐性世界,探究了中国画线条与画家情感世界的内外化规律。认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中国画家笔墨与精神的结合体,是中国画画家的情感和生命留下的轨迹。画家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不同,所留下的线条轨迹亦不同。线条价值就在于线条能传递出各种不同的信息,并跨越无限的时空,不断映射出隐在画中的画家精邃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6.
林风眠的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浓烈。他以前驱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从而使新的中国画艺术具有了世界性。  相似文献   

7.
林风眠(1900--1991),作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驱人物,所倡导的“调和中西艺术”的观点影响很大。本试图以林风眠的一生为线索,概述20世纪中国画革新运动以及林风眠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我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这三门学科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艺发展轨迹。中国画是世界东方画中的主要画种,已有几千年历史,国画基本可分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线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族群心理,体现为一种生命气象的符号表达,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人在以线条描绘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线型思维的模式,它构筑了中国画艺术大厦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画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就建立在这个“一以贯之”的大道之上。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国画论精髓“六法论”为媒介,以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道家的“气”为主线,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的体会较深层次地揭示中国画色彩的形成、运用及发展的独特规律,提出了“随气运色”的见解,为认识“六法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与发展,在理论上较深刻地进行了开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个客观的精神性的本体,因此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本文从“老子明确说明‘道’是‘物’,有‘象’”、“老子确认‘道’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老子的‘道’是‘虚’,是‘气’”、“老子的‘道’没有客观精神的特点”等四个观点出发,以较为充分的材料和分析,论证和说明了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物质存在,确认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也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还老子哲学以唯物主义性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谓之“以大观小”,主张用历史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中国画创作可以超越复杂的时空关系,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概括的自由描绘。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和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等构成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历代来形成了以代表文人士大夫思想感情的“文人画”为主流。中国画中写意画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达意、畅怀为目的。“以线造型”的独特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西方艺术客观再现对象的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历代大师成功的先例、经验及初学者认识“形”的重要性等方面加以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梁亚平 《成才之路》2011,(19):63-63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历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始于唐代王维。“画道之中”,水墨为上“开启了中国画与“墨”的渊源。从此。中国画成为水墨画,水墨画即是中国画的代名词。中国画的水墨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和一代代大师的推陈出新、嬗变创造,  相似文献   

17.
简单回顾了中国画的历史,着重介绍了谢赫所归纳的美术创作的“六法”,即“应物象形”、“传移摹写”、“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给中国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创作观念是人的主观思想、理性认识和审美观念的具体反映,是中国画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它制约着中国画创作的方向.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画以表现人的精神情致美为主的写意创作观念,主要是中国哲学的人本精神影响下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构成以线条为主,以雄辩的线条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中国画的线,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以线为主,讲究笔法,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就是对中国画中线的内涵的要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在谢赫看来,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