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于萧红的《马伯乐》书中主角马伯乐的形象从国内到国外所有研究者的观点都几乎完全是一致的,国外学者这样评论这个人物:“萧红书中的主角——马伯乐,是个自私自利、放纵、但不能自力更生的社会上的迷途羔羊;他在战时的中国东漂西荡,是个十足的庸材懦夫。全身就找不到一点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好马”应吃“回头草”安徽省庐江县庐江汽车站左崇年识得“好马”的“伯乐”不少,但能识得“吃回头草”的“好马”的“伯乐”并不多。然不多并非没有,贵州长征电器公司就是识得吃“回头草”“好马”的“伯乐”。《工人日报》9月1日载:长征电器公司关心、尊重人才,...  相似文献   

3.
短文译注     
伯乐子执父所著之《相马经》求马,而得悍马,不可驭,伯乐曰:“此所谓‘按图索骥也。”——《艺林伐山》注释:①伯乐:即孙阳,周时一个善相马的人。②《相马经》:是伯乐著的一部研究、察看马好坏的一部书。③悍马:凶悍暴烈的马。④驭yu:驾驭,骑坐。⑤按图索骥:按照图象寻找好马。  相似文献   

4.
韩愈在《杂说》的《说马篇》中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担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此怀才不遇,类似韩愈心境的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颇有市场。以“过犹不及”为特征的“中庸之道”羁绊着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的思想,把与世无争,“藏才隐智”作为君子之道,不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伯乐善于“相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其实,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伯乐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职工作是“司马”或者“典马”。说白了,伯乐就是养马的天神。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9,(12):27-27,54,55
伯乐令其子执《马经》画样以求马,经年无有似者。归以告父,乃更令求之。出见大虾蟆,谓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而不能具。”伯乐曰:“何也?”对曰:“其隆颅跌目郁缩,但蹄不如累趋尔。”伯乐曰:“此马好跳踯,不堪也。”  相似文献   

7.
《生死场》、《呼兰河传》与《马伯乐》是才华横溢而命运乖外的女作家萧红留下的三部耐人咀嚼的佳作。如果说《生死场》透过呼兰人生生死死的场景展现的是东北农民“从蚁子似地为死而生到巨人似的为生而死”h]的人生模式的变更,《呼兰河传》进一步描述故乡人愚钝麻木及不思进取的生存状态以挖掘呼兰人内在生命的萎缩和枯竭的话。那么《马伯乐》则变换了钩魂摄魄的对象、直入人物心灵深处,披露现代城市人脆弱的心灵、苍白的人生。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生存境遇的关切这一语境下,《马伯乐》承续了萧红一贯的精神,即对审美主题的追求,但…  相似文献   

8.
相马与赛马     
“伯乐相马”成为选贤任能的美谈,已流传数千年,一直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国君,还是当今的领导干部,当他们任用了一些经他们所发现的人才之后,便欣欣然以伯乐自居,而被选中者则成为人们所艳羡的“千里马”。然而,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写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尽管人才到处都是,但因伯乐太少,有幸能成为“千里马”的却寥若晨星。“伯乐相马”的另一大缺陷是主观因素起了太大的决定作用。不是曾有这样一则笑话吗?某人为卖掉一匹平庸的马而请出了伯乐,伯乐只绕着马转了一圈并点点头,结果此马立刻身价百倍。由此不…  相似文献   

9.
《马伯乐》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是萧红在不断流亡的过程中写下的最后的作品。最初在报纸上连载,由于作者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写完全篇。《马伯乐》的单行本在萧红死后出版。小说通过主人公马伯乐在战乱中的逃亡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乱世景象。我们从马伯乐的行踪上可以看到作者的行踪。作者也正是要在自己的逃难过程中拉上马伯乐这样一个喜剧性人物,把苦难化为笑谈,在笑谈中对社会丑恶进行辛辣的讽刺。  相似文献   

10.
“伯乐治马”是《庄子》中一则哲理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庄子借“伯乐”在管理马的过程中单凭自己的想法武断地治理马匹,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故事,鲜明地反映了他所极力主张的顺人自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积极的警示意义,教育和管理学生时应该在了解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切忌“一刀切”。  相似文献   

11.
萧红,原名张(?)莹,是活跃在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文坛上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鲁迅先生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以及以  相似文献   

12.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邸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中,不以千里称之。”马有千里之能,却不为世人所知,为何?最明显的原因在于:一般饲马者,只是按照当时固定的养马“标准”饲养,即以固定量的草料喂养它,以固定的方法驾驱它,最终使它成为“标准马”。而只有伯乐才能突破已有的养马标准,提供足够的草料满足其胃口,以  相似文献   

13.
以精神胜利法为特征的阿Q性格是一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不仅存在于阿Q本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与阿Q同处于一个文化圈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与集团的人们身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首次塑造这种具有精神胜利法典型性格时是以农民形象为其艺术载体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十数年后,萧红则在《马伯乐》中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阿Q的形象一马伯乐。长期来文学史对这一事实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部游离于萧红创作的传统题材之外的小说,对萧红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它充分体现了萧红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为了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题材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平陆县地处条山之北,大河之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按图索骥”、“伯乐识马”、“唇亡齿寒”、“中流砥柱”的诞生地,“古代七贤”是世世代代众口皆碑的“贤人形象”,“古代八景”是历代名人骚客留恋向往的地方。全县拥有小学31所,初中13所,高中1所,  相似文献   

16.
李苗  赵正 《教书育人》2007,(3):36-38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邸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中,不以千里称之。”马有千里之能,却不为世人所知,为何?最明显的原因在于:一般饲马者,只是按照当时固定的养马“标准”饲养,即以固定量的草料喂养它,以固定的方法驾驱它,最终使它成为“标准马”。而只有伯乐才能突破已有的养马标准,提供足够的草料满足其胃口,以灵活的驾驱方式,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所能,使马尽其才。与此可见,绝非“天下无马”,只是那种固有的养马方式,限制了马彰显其千里之能罢了。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借马》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致远散曲《借马》中的主人公,历来评价有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是“爱马如命的吝啬者的形象”;北京出版社的《元散曲选注》说,是“爱马如命的悭吝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是“吝啬鬼”。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元明散曲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说《借马》是“对有钱人吝啬的讽刺”。《借马》写一位农民买了匹蒲稍马,每夜上草料数十遍,“喂得膘息胖肥”,“乞命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阅读》2008,(11):80-80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相似文献   

20.
冲浪大看台伯乐相马新解在蒸汽机发明之前,马是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古希腊人用木马为武器攻克了特洛伊城,三国时期诸葛1亮发明“木牛流马”(三国时期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为部队运送粮草。现在,马的原始功用几乎消失,除了少部分城市的巡警配有马队外,马基本上是在游乐场所博得游客一骑或为人类提供马肉进补之用。但马的精神仍然得以在人类中发扬光大,“龙马精神”“一马平川”仍是人们所向往的。现在的“千里马”指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发现和培养“千里马”的各级领导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伯乐”的美誉。现代“伯乐”选拔人才比原来的“伯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