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资源科学》2021,43(4):799-8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SRs-PRO规则,在考虑省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体现了上下游统筹。②在当前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沙关系变化情景下的分析表明,流域再次面临破产分配。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综合农业用水效率的再分配显示,用水效率高的山东、河南和四川在所有破产规则下分配水量都增加,而效率低的山西、青海、甘肃和宁夏都下降。④比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50.0亿、90.0亿和170.0亿m 3的规模发现,调水90.0亿m 3并继续沿用“87方案”的SSRs-PRO规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将破产理论应用于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相对丰水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裴源生  赵勇  罗琳 《资源科学》2005,27(5):84-89
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相对丰水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丰水地区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丰水地区水质型缺水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建立相对丰水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该模型不仅进行河道外水量配置,同时还要保证航运和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首先进行研究区不同河道的水功能区划,制定水质标准,然后预测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进行纳污能力计算,确定河道最小需求流量,将其引入到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中,并以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涪江江油城区段、绵阳城区段、安昌河和芙蓉溪河段最小需求流量分别为30.5m3/s、52.5m3/s、5.10m3/s和2.34m3/s、通过加强节水、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合理配置河道内和河道外需水,2010年绵阳市缺水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但芙蓉溪河段满足不了河道最小流量需求,本文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和补水方案,保证河道内需水和良好的水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图1)已完成东、中线一期建设,自2013年通水至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开展,以及黄淮海受水区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对南水北调工程今后的功能定位、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展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战略功能及发展研究,为确立未来中长期(2021—2050年)南水北调工程发展战略和对策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图1)已完成东、中线一期建设,自2013年通水至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开展,以及黄淮海受水区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对南水北调工程今后的功能定位、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展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战略功能及发展研究,为确立未来中长期(2021—2050年)南水北调工程发展战略和对策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图1)已完成东、中线一期建设,自2013年通水至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开展,以及黄淮海受水区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对南水北调工程今后的功能定位、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展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战略功能及发展研究,为确立未来中长期(2021—2050年)南水北调工程发展战略和对策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滕州市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输水干线的途经区域,境内主要有城河、郭河、北沙河、新薛河、界河5条骨干河流汇入南四湖。南水北调滕州截污导流工程主要在城郭河和北沙河上,新建橡胶坝和提水泵站各10座,湿  相似文献   

7.
李健 《中国科技纵横》2011,(14):166-166
贵州省舞阳河干流梯级电站中调节性能较好的骨干工程有三个梯级,由上而下分别为两岔河电站、观音岩电站和红旗电站。目前各梯级运行各自为政,并没有考虑下游用水户及维持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用水要求,这种运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本文主要对这三个主要梯级进行联合优化调度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各梯级的基本调度方式。  相似文献   

8.
雅砻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在沿江两岸及源头地区分布着大量森林,这些森林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国土保护,木材生产以及雅砻江流域农、牧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无疑将对我国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有益,但调水之后,对雅砻江流域的农林牧带来一定影响,并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9.
柴涛 《金秋科苑》2011,(18):136-137
山东省滕州市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输水干线的途经区域,境内主要有城河、郭河、北沙河、新薛河、界河5条骨干河流汇入南四湖。南水北调滕州截污导流工程主要在城郭河和北沙河上,  相似文献   

10.
巴音沟河总干渠是安集海灌区的骨干水利工程,承担向下游灌区供水的任务。巴音沟河总干渠设计流量60m3/s,多年平均引水量为2.11亿m3,对保证灌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引洮供水工程是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龙头,为改善甘肃省中部地区极度缺水现状而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10年和2020年水平年洮河下游总需水量分别为47.26×108m3和47.74×108m3,引洮需水量分别为2.14×108m3和6.04×108m3。在分析九甸峡梯级水库群特点的基础上,以尽可能满足引洮水量、洮河下游生产生活需水,以及下游生态用水为目标,建立了该系统的模拟调度模型,并确定了系统结构和调度原则。结合引洮工程实际情况,设定了三种方案,分别考虑2010年一期工程、2020年一期工程和2020年二期工程。通过长系列模拟计算,得出了各方案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模拟计算表明,不同水平年多年平均引洮水量和洮河下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均可保证,但冲沙用水不能满足,三个方案缺水量分别为0.95×108m3、0.98×108m3和2.31×108m3;典型年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来水较丰时,才能同时满足洮河下游需水量和引洮水量的需求,典型枯水年和平水年分别缺水11.51×108m3和3.13×108m3。  相似文献   

12.
论调水工程的公益性及其管理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水工程的属性定位问题是确保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和良性运行的前提和根本性问题。我国水资源时空不均,调水工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区域水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调水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国内外比较,论证调水工程的公益属性,并依据公益性定位提出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范式,进而深入探索我国调水工程的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倪含斌  王乐 《科技通报》2012,28(7):160-164
西溪湿地引水前后水环境的变化过程是进行珊瑚沙引水对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珊瑚沙引水前后西溪湿地各影响区域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引水工程对于改善西溪湿地水源的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外围河道与周家村水体中污染物减少尤为显著。不过由于西溪湿地水系纵横交汇、流场错综复杂,各个景点受珊瑚沙引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周家村、烟水渔庄、深潭口、虾龙滩等水体中CODMn、BOD5、氨氮、总磷等削减32%~78%。引水后西溪湿地各景点水体混浊度增加12%~89%,氯化物增加18%~76%。  相似文献   

14.
陈志松 《资源科学》2013,35(6):1245-1253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工程,论文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际,界定了南水北调供应链系统,面向调水系统长期运营管理,从纯经济效益视角和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重视角,分别建立了相应的Stackelberg分散决策模型和集中决策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收入分享契约协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无论是纯经济效益视角还是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重视角下,协调集中决策情形下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利润都高于分散决策;②对比纯经济效益视角和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重视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重视角下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利润都不低于纯经济效益视角;③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重视角下,协调集中决策下的社会责任绩效水平高于分散决策情形;④供应商和分销商都有经济动因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契约协调,从而实现集中决策.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利旅游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省水利旅游资源可分为以古代水利设施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以现代水工程为依托的自然旅游资源,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其开发价值进行定量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得出5个评价结果,即大中型水库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水工程及库区景观质量是开发的关键;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是开发的主要保障;重视水环境保护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服从水工程的主体功能需要,由此提出水利旅游资源划分的等级和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沿海地区水源水的特点,对高咸水经过纳滤和超滤膜处理后,研究了其在管网中余氯衰减以及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的生成规律。用荧光光谱分析了超滤膜处理后的水、纳滤膜处理后的水以及杭州地区自来水的水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滤膜处理后的水、纳滤膜处理后的水以及自来水在管网系统中余氯衰减和卤乙酸生成规律。试验结果发现,自来水中的余氯衰减最快。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管网中三种不同水质的余氯值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快速衰减,管网中卤乙酸的生成量也会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嘉兴河道底泥和河水为研究对象,以上覆水中氮的存在形态及浓度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小试实验模拟了实际受纳水体在四种自然/引水条件(底泥是否存在、复氧与否、不同流速和温度)下的自净过程。结果表明:在无大气复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活性较高而好氧微生物活性较低,使得氨态氮在底泥中厌氧微生物的活动下大量释放积累并影响了其硝化作用及好氧反硝化作用。低温下底泥和上覆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均较低,氮的释放及转化均受影响。因此,在引水工程中可增加跌水等工程以增加受纳水体的复氧能力,夏天引水时可适当减少引水时间和流量,延长引水周期。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西部干旱地区"四河四域"(黄河宁蒙段、石羊河、黑河、塔里木河)的水问题进行了调研,涉及其上中下游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包括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污染;水工程、节水技术、水景观;水制度、水经济、水伦理、水美学,认为:西部干旱地区水问题主要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类因素造成的。根据"生态水利"观,就广义"水资源"概念,自然生态用水定额,干旱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城镇建设模式,恢复、保护和创造性利用内陆河下游自然生态系统,节水行动和技术的新方向,与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相适应的水利工程,完备水制度以及人工调水等8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深入挖掘造成各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根源,精确界定缺水和用水的类型,探讨具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与对策,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最严格的需水管理,到2030年前后可望实现需水的零增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虚拟水与水足迹理论、脱钩理论对江西省2003—2012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江西省人均水足迹均值为1 783 m3,高于"国际水足迹组织"测算的2011年中国人均水足迹1 700 m3;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从2003年4.39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57元/m3,且此期间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显示,分析期间大部分年份江西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评价结果为弱脱钩的初级协调,水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