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组《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写的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反复吟诵,令人感奋不已.《梅岭三章》,不是一般的诗作,而是陈毅同志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之间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誓词,它熠熠生辉,光彩焕发,富有强烈的动人心魄的力量.组诗《梅岭三章》,每章可以单独成篇,而在内容上又浑然一体.全诗表现了革命前辈无限忠诚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诗开头有一段“小序”:“一九三六年  相似文献   

2.
巍巍梅岭高耸于赣粤交界处丛山峻岭之中。这里,地势险要,林木茂盛,是当年陈毅同志率领红军战士进行游击战争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石都留下了当年红军闪光的足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载着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和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梅岭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是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梅岭三章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借鉴与提示】 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和炽烈的战斗精神,是感人至深的无产阶级的正气歌。这三章诗用的是旧体,但却赋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堪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典范。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指墓穴,是说牺牲以后。“旧部”指牺牲的将士们。当然,牺牲以后是不可能“招旧部”的,而“阎罗”本来就是封建统治者为麻醉人民而臆造出来的子虚乌有的东西。这些字眼表面上似乎有些迷信色彩,但陈毅同志随手拈来,  相似文献   

4.
“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是《梅岭三章》的最好概括。读之令人眼界开阔,心胸激荡,深受教育。 《梅岭三章》反映的是陈毅同志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在赣南坚持游击斗争的片断。诗前有序:“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  相似文献   

5.
课文助学卡     
初二册第八单元■《梅岭三章》陈毅诗歌(七绝)【背景材料】1.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出发长征,身负重伤的陈毅同志留江西负责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陈毅同志率部在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其环境的艰苦和斗争的激烈不亚于二万五千...  相似文献   

6.
来信询问,陈毅同志《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应如何理解,《湖南教育》嘱我作答。兹不揣冒昧,书管见于次。有的来信认为“此头须向国门悬”应解释为:我的头颅要挂到城门上以表示对革命的忠诚;有的认为应解释为:我的头颅必须向着国都(南京)的城门挂着……。说法不一,关键在于对诗句中的“须”、“向”、“国门”几个词语的理解不一致。我认为,“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的“须”  相似文献   

7.
生死之间     
教陈毅同志《梅岭三章》时,学生很感动,我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师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梅岭三章》写在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诗的小序说:“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这三首惊天地泣鬼神壮怀激烈的好诗,表现了作者面临生死关头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中我浮想联翩,想到历史上为祖国献身的志士仁人,也不由得联想到一些思想家、诗人对待生死的表现。范文澜的《唐代佛教》一书中写到了一些佛门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赞扬陈毅同志说:“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景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于万里征战之余,所写下的大量气势磅礴,激情横溢的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实,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彻底革命精神和高贵思想品质。的确,将军而诗人,诗人而将军,在陈毅同志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陈毅同志曾为启东县烈士纪念堂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把这光彩耀目的八个大字借来评价陈毅同志自己的诗词,也是非常恰切的。我们读陈毅同志的诗词,难禁对他深切怀念的心潮,难平对“四人帮”恶毒地、疯狂地诬蔑、打击和陷害他的仇恨。  相似文献   

9.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写下的三首七绝。它通过凝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借代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一语言形象精炼,是这三首诗的突出特点。这几首诗独立成章,又连通一气,珠联璧合,气势磅礴,不愧是大家手笔。诗人从眼前被围的梅山想到十年来的南征北战;从参加革命队伍想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他从生想到死,从人间想到地府  相似文献   

10.
人在毕生的历程中,总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苦痛,而面对不幸的遭际,不同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豪迈的,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有豁达的,如“人有  相似文献   

11.
这个例子出自一个全国性课堂教学大赛:一位男老师,他所选教的一节课是《梅岭三章》。这位老师知道,陈毅同志创作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的这三首诗,虽然脍炙人口,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于是,他苦心设计了一段导入语,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出来,然后,趁热打铁,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三首诗。紧接着,这位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这三首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梅岭三章》是我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陈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36年冬。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6年春,陈毅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  相似文献   

13.
陈毅的《梅岭三章》有诗云:“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岳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其中的“须”字,也许因为是常用字的缘故,教材及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注解。查洪宗礼先  相似文献   

14.
陈毅同志是中國人民的忠誠战士,是优秀的无產階級革命家,是我军杰出的领導者与組織者之一。陈毅同志也是一位出色的革命詩人。他留給我們的几百首革命詩詞,真实地反映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和建國以后繼續革命的实踐,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光辉歷程。这些詩充滿着老一辈无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革命思想和感人的革命精神,我們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極大的鼓舞。編入甘肅省一九七七年初中語文課本(二年級下学期)的《梅嶺三章》,是陈毅同志一九三六年在赣南游击战争中寫的十分豪迈感人的革命詩篇。一九三四年,由于王明“左”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紅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同年十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紅军开始了震驚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長征。当时,陈毅同  相似文献   

15.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8,(1):F0003-F0004
①②梅关位于五岭山脉大庾岭中段,介乎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之间。古称秦关,又名横浦关。其地山岭不高,却为珠江、长江水系分水岭,因多生梅树,亦或汉代将军梅鋗曾居此,遂有梅岭、梅关之称。唐开元4年(716),丞相张九龄奉诏在此开凿赣粤驿道,以通岭南,工程浩大,有碑记此事。宋始立关于岭上。由于地当南北交通贸易孔道,地位显要,素为历代兵家所重。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长征后,陈毅在此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留下纪实诗篇《梅岭三章》。梅关关城建于明代,扼据岭上要津隘口,城上原有木构城楼,今已废圮。图①为梅关北门江西一侧景观,门楣上有“南粤雄关…  相似文献   

16.
刚肠疾恶江妖谤,南国烽烟百战重,霜重丹枫色愈浓。腥风血雨信从容。新诗惯向刀丛觅,。喜看人间遍地红。 生为人杰死英雄, 二 誓斩阎罗向大同。十万族旗血染红,梅岭至今存浩气,将军豪气贯长虹,亏山处处忆元戎。喜看人间遍地红——学习陈毅同志《梅岭三章》@黄素芬~~  相似文献   

17.
在讲授陈毅的<梅岭三章>中的借喻和借代时,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开展自主式开放性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毅同志是我们熟知的一位才气横溢的诗人。他几乎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每个历史时期和重要关头,都沉吟诗草,志赋华章,共写了七百多首诗词,现存的近四百篇。这是陈毅同志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当我国人民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忘我工作学习的时候,读着这些诗词,如闻连天战鼓,令人壮怀激烈,也如亲  相似文献   

19.
《甘肃师大学报》1977年第3期《学习<梅岭三章>》一文中对“此头须向国门悬”作了如下解释: 这句诗抒发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残暴行径极大的仇恨和愤怒的感情。意思是说,我这颗头,也完全够悬挂示众的资格了,你们杀了我陈毅,那就把我的头悬挂在南京政府的城门上,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让人民更加认清你们的滔天罪行吧!这句诗既表达了革命者面对屠刀慷慨就义、不怕牲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也怒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和凶残。革命人民是不会被杀头的恐怖吓倒的。正如鲁迅所说:“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有的。”一切反动派终究逃不脱覆灭的下场。  相似文献   

20.
同疾堪悲惟自勉,理君遗作见生平。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张茜:《陈毅同志诗词选集编成题后》陈毅同志是中国人民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杰出将领,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诗人。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陈毅同志被癌症夺去了生命。陈毅同志逝世后,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并勉励张茜同志及其子女要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敬爱的周总理在悼词中对陈毅同志战斗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