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养生学主要分为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个学派。其中"静神养生"就是用安静调养神气的方法来保养生命。静可以养神,神气清静自然能健康长寿。这里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  相似文献   

2.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道家有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教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朱熹解释《大学》中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令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相似文献   

4.
林泉宝 《武当》2014,(9):19-19
大道因静而得。“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关键。“道”的含义囊括了清与浊、静与动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与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养生或是技击,都要以清静为本,这样拳道合一,天人合一,则与天地同寿。先哲有云:“无劳尔形,无摇而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其中的诀窍在于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太极拳的各门各派都非常讲究这个“静”字。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举贤能安帮兴国,养神可益寿延年。诸葛亮把治身与治国相提,养神与举贤并论,足见养神之重要。  相似文献   

6.
运用诠释学方法,从身体哲学出发,深入剖析太极拳“静”的思想理念,挖掘与整理太极拳的身体经验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指出,太极拳的“静”主要包括“阴阳动静”之静、“体用动静”之静与“持敬主静”之静。太极拳习练中的“静”主要蕴含“松静自然,以意领形”的身体感知,“心无杂念,引神入静”的身体意象,以及“练养结合,动静合一”的身体境界。太极拳习练中的“静”在价值取向上,追求“静而空欲”的行为秩序与身心养护,强调“静而平躁”的自我调适与德性养护,注重“静而缓急”的实践智慧与精神养护,坚守“静合天人”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养护。太极拳中的“静”既在心,又在身;既内在,又超越;既感性,又超感性,可视为中国式的“即身而道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李瑜 《体育学刊》2004,11(6):62-6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了其代表作《庄子》,认为庄子的体育思想大致有:“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讲求“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究“天命之性者无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讲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虚静 《武当》2001,(6):45-46
老子对这种人的品行及心理素质是这样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日: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渚呵其若浊,妆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绝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  相似文献   

9.
养生歌     
张嵘 《中华武术》2000,(9):53-53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神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歇。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则绝。世人欲识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悲哀无热思虑除,因事没惊生烦恼。春 明日夏呵心,秋 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喜却热难停。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  相似文献   

10.
鞠英 《健身科学》2010,(4):39-39
关于静。我们知道,一尘不染为“清”,一念不生为“静”。道家习练静坐,释家习练静修,儒家习练静养。老子说:“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是说不萌动就静,天地就会自然正常。一个真正懂得清静的人,无论在热闹非凡的广场上,在锣鼓喧天的戏台下,在丝竹缠绕的园林中,在温馨安祥的庭院里,都可以专心学拳。所以我们只要自性清静,自心静就做到清静了。  相似文献   

11.
孔德解 《武当》2001,(11):47-49
丰祖注: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则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垢”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涌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相似文献   

12.
宋代兴起的理学是宋儒程、朱等人将德、释、道三家合而为一,把“三纲五常”绝对化,要求人们自觉地“存天理、灭人欲”,以此维护人际、家庭、社会的各种关系的。这种违背人情事理的理学,就是倡导者本人也未必能够做到,这就必然会表现出种种弄虚作假的伪道现象。元代是一个礼乐崩溃和道德沦丧的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元统治者大力倡导理学,把理学称为孔孟真传,以法定的形式将臣民禁锢其中,以维护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他们固守以心性为主体的“理学”,玩弄道家“致虚守静”之说,把朱熹的“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  相似文献   

13.
王小龙 《武当》2006,(12):43-43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人圣。正如三丰真人所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是也。  相似文献   

14.
李滨 《武当》2006,(9):32-33
(上接第5期)四、太极武事以得道1、太极体用解说《太极法说·太极体用解》曰:“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  相似文献   

15.
历代的养生学者都十分强调"静里乾坤"、"以静养生"。老子认为生机勃勃的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初始状态,而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静"。养生家们认为养生应从身静、心静与清静入手,其中,心静是最为重要的核心。1.身静:身静是与动相互对立统一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养身就是指一个人在做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硬撑,务必劳逸结  相似文献   

16.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五、气功修炼的十大奥妙 1.致虚极 守静笃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说穿了,就是入静。能不能入静是能不能入门的基本内容;能不能深度入静是能不能进入高级气功状态的核心技术。入静的方法有:调身、调息、意守身体的某一处、默念某一句语言、进行某一个形体动作等。“止观”和“不降而降”就是修炼中比较高级的方式,也是比较难一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19.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20.
戚建海 《武当》2005,(2):13-13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故日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