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形而上学不只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合理含义还指“体”系之学、超越之学、反思之学,马克思本人的哲学鲜明地体现出形而上学的这三个维度,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失落了其神韵和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亟需重建形而上学维度,以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把形而上学仅仅当作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原本意义的严重遮蔽。形而上学首先是"第一哲学",它由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地建立,之后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当中,也不仅仅存在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这种"知性思维方式"仅仅是黑格尔所批评的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决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作为西方最大的形而上学家,恰好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把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当作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代名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从哲学产生伊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一直在哲学思维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惯用思维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我们需要追溯它的历史传承,总结它的根本特征,研究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对“形而上学”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既违背了哲学史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体论形而上学与方法论形而上学、哲学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对形而上学采取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辩证法才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哲学课程中,"形而上学"一词可谓浮光一现。它主要是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面被"拎出",继而突兀地遭指认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事物的错误思维方式。但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弊端及危害却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说理性阐发,以致形而上学不仅未能得到清理,反而附上了某种"思辨性"魅力。为捍卫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中学哲学课程可将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柏拉图"理念论"——作为鹄的,理性地、溯本地批判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生动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而上学终结者的理论地位,阐明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事物之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生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在科学,哲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存在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是符合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是哲学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运动,都推动了哲学的前进。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现代转换,并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航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说明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怎样演变为方法论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上,论述形而上学里维实质上就是知性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欧洲近代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康德以前的唯理论哲学所共具特征.在批判这种思维方式时,应看到它不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知性形而上学在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它在相当广泛领域中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现实性哲学。现实性哲学把思维的反思局限于现实性范畴之内,至于现实性范畴本身则是自在自为、无条件,呈现为内在超越性,而把现实性无法解释的现象当作外在、不实、空洞、抽象的东西加以排斥。正因为传统哲学的视域只局限于现实性范畴之内,而思维的内在冲动又促使其试图突破现实性的羁绊,才导致了传统哲学不得已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特质。但是,这种现实性哲学到了现当代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各种试图超越现实性范畴的批判理论也由此应运而生,彰显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危机。现当代哲学的繁荣,正是在置疑、反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深化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超越,另一方面则是开启了新型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形而上学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而本文却以形而上学及其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的命运为起点,依次阐述了辩证的哲学方法论包括辩证的思维和形而上学的反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形而上学方法论在辩证哲学中的运用就表现为它以观念的形式和体系构成方式去反映哲学思想,使哲学能够以一定的稳定形式固定下来成其为哲学。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形而上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最为晦涩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佶屈聱牙,教材的解释也语焉不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有不解之缘,其兴衰可谓"成也原子论,败也原子论"。从原子论入手考察,能很好地揭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背景、理论内容及思想局限;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条分缕析,能促进学生打通古今唯物主义传统、融合科学和哲学知识、领悟哲学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苏联哲学史界有人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看做哲学上的两条路线、两个阵营和两个派别,认为哲学史不仅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这个观点对我国影响较大,在一些文章中不仅完全接受了这个观点,而且全盘否定形而上学,说它在现在和历史上都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样地估价形而上学,其实是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对待形而上学,既和历史事实不符,也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论述大相径庭。事实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中从来就没有形成为两条路线、两个阵营或两个派别。划分哲学派别只有一个标准,即恩格斯所揭示的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及其流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可以简略地区分为“本体论形而上学”和“方法论形而上学”;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内在地蕴含着矛盾流变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做出了科学回答,但抵制形而上学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导致了一些问题,走向了误区。实践思维方式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品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哲学史界已有许多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是在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即以超经验的事物为对象的哲学的意义上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看,作为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的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与其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感性世界,是主体间的共同世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世界,与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辩证法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克服和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引导人与周围世界和谐相处,达到一种高远广阔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及其在文化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及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继而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致使转型期的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之根。事实上,“形而上学”在化重建中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它能够填补传统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化重建奠基,而且能够弥补传统化思维方式的缺陷,孕育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长期来,哲学界一直认为:“狄德罗唯物论思想基本上也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狄氏的哲学基本上摆脱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能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高度,因而它是介于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之间的一种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是由古代朴素辩证法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形而上学’一词的意义,在哲学史上有两种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第289页)。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对象和现象看作彼此孤立、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质就是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抽象力把世界作为整体把握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因而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首先在于他意识到任何理性,观念不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幻觉”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且这种反本质的观点,又是一种标准的后现代哲学语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认识过程”混同于“表达过程”,语言不仅不是消除哲学问题的工具,而且还是澄清哲学问题的砝码,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与“颠覆”一词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旨在剥离它的唯心论外壳,决非要去颠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