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有言:“无绍不成衙。”可见在古代官府中绍兴师爷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在绍兴,师爷绝不是我们简单所认为的幕僚食客一类,它是个集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行业。安昌是绍兴师爷、名师爷出产比较多的地方。是绍兴最能代表“师爷文化”的区域。融合安昌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汇聚谈、说、演、唱于一身的“师爷”是安昌旅游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何宝梅 《浙江档案》2005,(12):23-24
绍兴师爷是活跃在明末及清时期的幕友.他们是各级地方衙门中主官自行聘请的,协助处理政事的佐理人员.关于绍兴师爷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既然"师爷"前冠以"绍兴",那么凡是从事师爷行业的人都是绍兴人.  相似文献   

3.
敌人打过来了.王爷问师爷:“咋办?”师爷道:“王爷啊,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江山难保啊!” 王爷:“我问你我该怎么办,跑还是留,跑怎么跑,留怎么留!” 师爷道:“王爷啊,我跟您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吧!咱打不过人家,这是趋势啊!” ——这样的师爷,留着有用吗?老高若是这王爷,要么拿自己的脑袋撞豆腐,要么拿师爷的脑袋撞墙.  相似文献   

4.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方言新闻节目“拉呱”自2005年10月31日开播以来,受到山东尤其是济南观众的喜爱,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攀升,目前已成为该频道的一档名牌栏目。“以方言说新闻”并不是齐鲁频道的首创,早在几年前,全国各地便已涌现出为数不少的方言节目,像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绍兴台的“师爷说新闻”、苏州台的“天天山海经”等方言节目不仅收视率可观,还成为各自电视台的品牌。对方言节目的兴起,赞扬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呼吁停办方言节目,各地也纷纷出台法规政…  相似文献   

5.
某寡妇想改嫁,请一位善写状稿的“师爷”代笔。这位师爷写状稿,一个字收费一两银子。寡妇好不容易凑足15两银子交给他,并苦苦请求师爷多“美言”几句。师爷说:我是“金字招牌,不能更改”,还是写了15个字:“十七嫁、十八寡,家贫、无子、翁不良,难哉!”县太爷看了此状,认为理由充足,便批准寡妇改了嫁,那位“师爷”惜字如银的确够“抠”的,但其写的状稿不可谓不精。读罢故事,不由使我想起当前兴起的短新闻写作来。近年来,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短新闻在全国已开始受到重视,“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视觉新闻”等各类短新闻的笔会、竞赛活动方兴未艾。不少新闻同行正把“多写短新闻,写  相似文献   

6.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周恩来,字翔宇,乳名大鸾,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城驸马巷。周家原为当地望族,祖辈相习为“绍兴师爷”,但到大鸾出生之时已家道中落。大…  相似文献   

7.
郝佳 《记者摇篮》2007,(8):57-58
先是绍兴的《师爷说新闻》、重庆的《雾都夜话》及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获得不俗的收视率,又有《武林外传》的全国热播,继民生新闻热之后,一时间,方言节目走俏中国大江南北。2006年,新一轮改版中,辽宁电视台也推出了具有方言电视雏形的《百姓故事会》。  相似文献   

8.
“天下新闻日日新、耳朵陡起眼睛盯……”10年前,伴着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的响起,两名身着长衫、手拿纸扇的新闻师爷出场,绍兴广电总台公共频道推出《师爷说新闻》,首开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先河。之后收视逐年飘红,一直稳居本台各自办栏目头把交椅,拥有一大批“铁杆粉丝”。俗话说,攻城难,守城更难。由于坚守10年一贯制的传播模式,缺乏必要的内容和形态创新,现在观众已产生收视疲劳,收视率也在逐渐下降。笔者认为,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应及时转型升级,否则固有品牌也会老化。作为城市台,当前要从区域特色出发,不断完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从强化传播功能、拓展报道范围、创新播报形态等方面入手,来推动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建设,以确保其持续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罗昕  陶丽 《新闻知识》2012,(7):47-48,51
近年来,方言电视节目在中国大陆各省市纷纷兴起。如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文化,以凸显电视节目多样性文化发展,已成为各大电视台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绍兴方言电视节目《师爷说新闻》为例,分析该节目的生存现状,探讨其制约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各大电视台制作方言电视节目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据档案史料记载,从明朝到清朝末年,绍兴出了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师爷".他们胸怀韬略,精熟史鉴,成为历代王室贵臣的智囊.南于有"上通天"(皇帝)、"下通地"(百姓)的特殊地位,所以,这些师爷在一定程度上架构了中央王朝与地方黎民的桥梁,起到了一定的历史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百日师爷 在张大千17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情:在暑假回家的途中被土匪绑架,被迫做了“百日师爷”。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近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方言节目"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让广播电视艺术百花园增添了诸多色彩,已成为一道引人关注的"独特风景"。较早出现的方言节目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家在天堂》等,它们用浓郁、地道的当地方言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观众评价非常好。此类节目的成功登场,引得各级媒体纷纷  相似文献   

13.
谭伟桐 《青年记者》2016,(17):55-56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现状 自1994年重庆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雾都夜话》播出以来,许多地面频道推出具有本方言区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尽管有《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 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一批电视方言新闻节目仍凭借较高的收视率坚守荧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绍兴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师爷说新闻》、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苏州电视台社会经济频道的《施斌聊斋》.  相似文献   

14.
纵观近期电视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方言新闻成为时下亮点。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后,多家电视台纷纷效仿,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无锡台《阿福聊斋》、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绍兴台《师爷说新闻》、苏州《天天山海经》、《苏阿姨谈家常》、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都是此类方言新闻节目,除此之外,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不少城市电视台也都开办了方言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极高。方言新闻在全国各城市电视台迅猛地发展势头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由《南京零距离》引领起的“民…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期电视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方言新闻成为时下亮点.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后,多家电视台纷纷效仿,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无锡台《阿福聊斋》、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绍兴台《师爷说新闻》、苏州《天天山海经》、《苏阿姨谈家常》、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都是此类方言新闻节目,除此之外,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不少城市电视台也都开办了方言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极高.……  相似文献   

16.
张昊 《新闻三昧》2006,(1):84-85
纵观近期电视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方言新闻成为时下亮点。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后,多家电视台纷纷效仿,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无锡台《阿福聊斋》、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绍兴台《师爷说新闻》、苏州《天天山海经》、《苏阿姨谈家常》、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都是此类方言新闻节目,除此之外,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不少城市电视台也都开办了方言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极高。  相似文献   

17.
钱峰 《新闻实践》2011,(4):43-44
作为一名从事9年多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经历无数个新闻现场。从大的方面说,我先后到过四川大地震现场、奥运会现场、世博会开闭幕式现场、“绍兴万人助学贵州行”现场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我是绍兴晚报跑现场突发新闻较多的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鼓上蚤脱穷     
石平 《传媒》2001,(11):56-56
话说梁山好汉鼓上蚤时迁归顺官家之后,因无甚军功,一直在闲职上呆着。数年之后,清风县知县提升进府,时迁才被委任为清风县知县。时迁到任,便想在清风县大干一场,遂找师爷商议道:“此县刚摘掉穷难帽子,我等须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干出一番名堂。请问师爷有何高见?”师爷道:“大人来此,是图升个一官半职,还是图吃  相似文献   

19.
纪晓岚办节     
石平 《传媒》2002,(6):53-54
话说内阁大学士纪晓岚因与乾隆爷一语不和,惹得龙颜大怒,被贬到穷山恶水的山东阳谷县任县令。且御旨规定,不改变面貌,不得回京。 纪晓岚虽说是撰文编书的能手,但于经济建设上却无甚实践。如何改变阳谷县面貌?便找来师爷商量。那师爷已经游走过七省八县,对各县情况甚是熟悉,见晓岚请教,便道:“阳谷本是穷乡僻壤,若想经济腾飞,就要招商引资。”晓岚道:“这等穷县,没有梧桐树,怎地引得凤凰来?”师爷道:“按各县情况看,有效的办法是文化搭台,  相似文献   

20.
来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后,我怀着“揽胜探宝”的心情,访问了《绍兴日报》总编辑陈瑞苗。夜幕垂落,繁星点点。我们面对面地坐在总编辑办公室里,开始了旁切的交谈。陈瑞苗开门见山地说,别看我们现在还像那么一回事,1984年2月刚创刊时,穷得像个要饭花子。这年的1月份,市委一纸调令让我来筹办绍兴报,开始只有3个人,面临的情况是“一无所有”:办公,在市委宣传部二间拥挤不堪的资料室;吃住,在市委招待所;办公用具除了一叠稿纸、几支笔,几乎等于“零”。但是,我们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