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海荣 《文教资料》2007,36(24):72-73
全社会普遍关注贫困大学生,并努力从各方面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状况。本文从心理健康角度,论述团体辅导(咨询)模式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探讨团体辅导(咨询)模式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学业成功、促进心理和情绪健康以及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改革以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从设计理念、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考核方法、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研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教学改革后的课程对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显著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在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方面;其次,学生的课堂学风与生涯适应力具有正相关性,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学风优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涯应变力是个体应对生涯发展中可预测的任务和角色以及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准备状态,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能力.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703名大学生生涯应变力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涯应变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对大学生生涯应变力没有显著影响;年级和专业对大学生生涯应变力有显著影响;职业生涯教育对生涯应变力没有显著影响.对此,高校生涯教育要以重视生涯应变能力培养为目标定位,设计以培养生涯应变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依托实践教育并营造多方位的生涯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生涯应变力.  相似文献   

4.
心理资本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征的基础上,从心理资本视角探讨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心理资本的四个主要构成成分,即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提出贫困大学生通过心理资本提升进而增加其心理健康自我监护与发展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2×2的两因素实验设计及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以性别为调节变量,研究经济贫困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关系,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②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显著,即男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非贫困大学生、女贫困大学生;③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④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有显著影响,但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即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84-89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568名在校地方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居中等发展水平;地方院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在生涯关注维度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文史和理工专业大学生在生涯控制维度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居中等发展水平,地方院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地方院校大学生要树立自我导向的职业生涯发展观,为自己的生涯发展负责。  相似文献   

8.
身体自信是人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自信现状,对今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自编的身体自信量表对江苏苏北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不同因素对大学生身体自信的影响,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身体自信影响不显著;所学专业和性别对大学生身体自信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在经济、生活、学业、就业竞争等多重压力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本文论述了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应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完善贫困大学生自我认识,促进心理健康、人际和谐以及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对创业能否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成功模型,采用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通过对5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及媒体报道的18位贫困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包括成就需要、自信、自主性、冒险性、坚韧性等。  相似文献   

11.
以衡水学院137名贫困生和150名非贫困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贫困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自卑感越强;一等贫困生在各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三等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二等贫困生仅在躯体化、敌对和外貌自信三个因子上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不同贫困等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阳性与阴性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等级贫困大学生自卑感阳性与阴性人数比例差异濒临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职女大学生是新时代女性技能人才主力,提升高职贫困女大学生自信水平是助力新时代女性成才的必要前提。采用3(同质组、异质组、对照组)×2(前测、后测)实验设计,通过8次团体辅导干预,有效提升了高职贫困女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研究引入异质贫困组,丰富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和团体辅导的研究内容。遵循自愿原则进行被试分组,高自信心水平控制组启示高职心理育人要充分发挥少数高自信水平贫困女生的朋辈示范引领作用,以提升大多数贫困女大学生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同时通过生涯关注、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间接影响创业意向,生涯适应力在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创业教育中强化主动性人格的培养,将生涯适应力培养纳入创业教育课程,营造良好创业氛围,鼓励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153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中的一些因子与非贫困大学生有显著差异,且贫困大学生自尊的构建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选择应用存在显著相关。结论: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对450名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关系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明显优于女大学生,大一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最高,大二学生最差;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差异不显著;理性型生涯决策风格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表现得最好,直觉型的次之,依赖型的最差。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的个人取向人际价值、社会取向人际价值和社会取向生理价值比非贫困大学生低;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自我价值感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对应对方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采用李亚真(2005)编制的《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测量了596名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在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兼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城乡和文理专业方面的差异。高校应据此构建全方位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生涯辅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20.
自信人格研究是我国心理学领域中新近发展的研究主题和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基于当前自信研究的现状,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大学生自信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了自信人格诸层面与心理健康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整体自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预测力和显著影响力;不同自信得分组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诸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均为"高自信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优于"低自信组"大学生,增强个体自信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