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清朝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具有一种与现今学校教育制度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前人更多地关注科举制度,忽略了清朝学校教育制度本身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制度即使依附于科举制度,其本身的作用也不应该被科举制度所遮蔽。  相似文献   

2.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目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代科举考试试题的分析,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科举制度和学校考试评价制度本身的认识.同时,明代科举考试试题中的积极因素,给当今学校考试评价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考试制度是近代教育史上新旧斗争的最敏感问题。这一方面因为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它的性质直接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尤其是明代以后,学校因科举制度高度完善和腐朽而名存实亡。为图强中华,有识之士极力抨击科举制度,使其在1905年得以废止,加之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新式学校普遍兴办,于是为新式学校服务的学校内部考试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清朝承袭明代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教育政策。它的前期,在辽宁地区设立的学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为汉族人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消除其民族意识和反抗思想,忠于清廷的人才;二是为皇族亲贵和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旨在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保持八旗子弟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举制度到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前是单一的文科,到长安二年(702)正月武则天宣布科举制度增开武科,行九十年,在武科中得“郭子仪等人,于唐室有再造之功”。宋朝武举制度时兴时废,但能将武举制度和武学结合起来,在武科中得“狄青、令孤挺,卒能料元昊之背叛,破智高之猖獗”。元代武举中废。明代武举制度前期尚无进士科,到嘉靖二年(1523)才开科会试,制度渐趋完善,清代继明代制度,其内容和方法有所调整和充实,成为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作为发动革命、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和人才选拔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对其在形式和实质上了进行许多变革与创新,这对自身的政权建设和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突破了学校教育对科举制度的依附,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明代观政进士制度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观政进士制度是明朝官员职前培训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缩短由读书、考试到做官行政的差距,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和补充.过去极少有人专论这一问题.本文试图系统地叙述这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析其优缺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有助于对明代行政制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考试制度从其产生 ,即作为一种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手段和工具 ,充分发挥着其选拔的功能。我国不论是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还是隋唐的科举制都以选“官”为目的 ,受传统教育影响的高考也充分强调着其选拔的功能 ,并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目的影响着学校教育乃至社会。这种选择人才的制度是莘莘学子入仕的基本途径 ,因而对学校教育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式 ,以至于完全把学校纳入考试的轨道 ,使学校成为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附庸。我国现今的高考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当然它取消了科举制度的…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由科举考试进身为官的"仕途"被废除,科举制度也被彻底否定。但作为我国古代实行最久、最重要和最完备的任官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重新认识和合理评价古代科举制度,同时审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对照两者之间的功过是非,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隋朝以前,两者各自走着一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路;隋唐五代时期,两者相须相资,相互依辅,结伴而行;宋元明清时期,两者结成了过于紧密的关系,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失却了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功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最严重的恶果,是人才标准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人才模式的强制性以及学校教育对这种单一性人才培养的依从。众多的社会因素都对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要理顺二者的关系,显然不能囿于这两个因素,而有必要由全社会来承载。  相似文献   

12.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保定书院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拓展了书院历史的知识,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域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保定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6.
清代山西学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田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赡学制度。清代学田在明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清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重要补充。清代山西学田有其自身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广宁中左屯卫儒学、清代锦州府学是锦州地区重要的教学机构,为锦州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文章考证了学校的地址、修建时间、建筑样式、修缮情况、教授及教务管理人员、人才培养、生员参加科举考试与从仕、清代举行释奠礼的情况等。文章对研究辽锦地区区域教育史等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史·选举志》是记载明代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和官员铨选的最基本、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专门文献,但亦存在诸多不足,并给后人造成了不少误导。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考论》一书旁征博引,钩沉发覆,寓论于考,对《选举志》的全文进行了逐节、逐句的考证和研究,从而为人们正确使用该《志》提供了便利,更将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颜元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实学教育的代表,他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崇尚培养实德实才之士的实学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强调习行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对宋元以来传统理学教育的改革,并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承隋启宋的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缘起与特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唐代科举制度的有功之论: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仕途,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公共制度,唐代科举制度对世界政治制度、文教制度与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