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项目名称:明清客家民间古文书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BZS007起止时间:2012.05-2015.05项目简介:客家族群粤闽赣边山区为主要聚居地,其中又以粤东北为核心区域。从粤东北大量的民间契约文书看,起码在明末清初地方上已经大量使用契约文书,而且在乡村社会秩序如业权转移、处理家庭关系、睦邻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读这些契约文书,不但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乡村家族、宗族社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农村地区宗族文化变迁与村寨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宗族文化曾是旧社会村寨社会秩序的基础。人民公社时期,这种宗族文化受到压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萌。现时复萌的这种宗族文化对土家村寨社会的权力运作、经济发展、社区生活具有一定积极影响,是一种可资利用的乡村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4.
以谷歌地球白鹭村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编辑功能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聚落分布进行可视化,结合文献资料重点分析社会转型期白鹭村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化特征、形成机制及未来演变.结果表明:(Ⅰ)白鹭村半月形聚落形态在聚落形成期,聚落发展期,聚落成熟期及聚落扩张期分别呈现出高密度团聚状,低密度弧状,高密度规整线状和低密度散点型的特点.(Ⅱ)白鹭村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受到社会转型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Ⅲ )白鹭村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是我国经历的多次社会转型的缩影.(Ⅳ)白鹭村落边缘低密度散点型民俗别墅聚落空间的扩张和高密度新型社区的出现是当前社会转型期乡村聚落形态将要发展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家族共同体的嬗变过程,"复兴"、弱化与淡出等历史场景中的家族共同体作用的阐述,认为尽管人类社会秩序有时是演进秩序和人为秩序的交织运行的结果,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秩序发展进程中,家族共同体应当被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区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宗教视域下的雅典城邦既是公民集体,也是一宗教共同体。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圣地,不仅位于城区,更多的分布于城外的阿提卡乡村和边境。与宗族相关的节庆祭仪游行、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等体育竞技,以及戏剧、歌唱、朗诵、舞蹈等艺术赛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与互动,折射出和谐贯通的城乡关系。宗族祭仪将乡村置于城邦的中心,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互补的“伙伴”。对于雅典城邦来说,宗族是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从《五部堂碑记》看,良溪作为“堡”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乾隆时以神庙为中心的社会秩序逐步转向以宗族为中心;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分化,嘉庆时良溪已至少有33个会堂组织;面对地方动乱,宗族和村庄开始强化秩序整合,良溪罗氏由此扩大了自身影响,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植物书写"在《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等"平原系列"小说中都有鲜明呈现,它是李佩甫思考中原文化意蕴的重要切入点。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少数人历经磨难如愿逃离乡村,最后却沦为城市生存法则的奴隶。"平原叙事"构成了李佩甫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平原乡村的民间文化形态不仅具有自由自在性,而且还存在着藏污纳垢的典型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矛盾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从家庭、宗族到村庄社区的法律和伦理道德教化中,一直都宣扬“无讼”“止争”,同族和邻里的矛盾纠纷往往由宗族解决,官府也对此提倡和支持。法律诉讼行为为人们所不耻,人们也不知晓法律条文,在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等级秩序下,民众在乡村法律生活中无知、无权,因而不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边疆场域的特殊板块,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为观察民族“三交”提供了一个微观性视角。基于对内蒙古A旗的田野调查,边境牧区各民族通过生计协作补足形成经济互嵌、精神双向交流形成文化互嵌、族际结构整合形成社会互嵌、认同意识凝聚形成心理互嵌,最终使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起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心理共同体。通过对该旗的考察,深化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选择主要在于厚植交往结构的物质基础、注重交流过程的主体间性、深化交融功能的整合成效,从而在推动各民族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形成双向互嵌交流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实体走向自觉意识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塔甸彝村和街子汉村位于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由于历史上的资源占有、政治隶属以及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等原因,两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立场,一直以来发生着一系列彝汉矛盾。当地链接两村彝汉民族的街子及其开新街仪式活动,充当着彝汉族群边界的角色,划定和界分着彝汉两个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公民社会养成的推进,彝汉族群边界逐渐出现弱化和跨越现象,两村彝汉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客家人就是广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错综复杂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认同边界。广西"那"(壮语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来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们并非操壮语、侗语的族群,却承接了其当地"那"文化信仰并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建构,因此以玉林市博白县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为个案,了解族群的辗转迁徙、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信仰空间认同等社会内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构建了他们"内部认同,外部区分"的边界力量,维护了自身信仰空间的边界与秩序。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互嵌社区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探索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本文运用动态社会均衡理论框架,以云南省贡山县多民族互嵌的丙中洛为例,从四个维度分析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发展均衡既是各民族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也是外部支持发挥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均衡推动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奠定民族交融的基础条件。其次,以目标达成为共识,实现不同群体的“公共利益”,引领多民族互嵌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建构社会和谐的交融格局。再次,不同主体的多维度整合,有效地协调区域内外的关系要素,推动资源、利益和价值观形成合力,有助于建构民族交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最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构了文化维系机理,共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维系保持持续动态社会均衡,保证民族交融系统的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行。动态社会均衡剖析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既为促进学术界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提供新思路,又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区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方向迈进,呈现出“互嵌”格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是深化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催化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历史进程看,民族团结始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要载体;从现实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方向,凝聚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取向:一是打破区域条块分割,保障民族互嵌社会的“公共性”建设;二是营造“互惠互利”的语言环境,形塑社会规范性共识。这一价值取向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路径:完善制度供给,助推“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补齐语言短板,提升区域“互嵌”发展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16.
县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理应型塑顶层共生、底层融合的互嵌关系。然而,在实践场域,贫困县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遭遇认知脱嵌、能力脱嵌、结构脱嵌等多重脱嵌困局。新时期,要切实提升贫困县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效,需从观念再嵌、资源再嵌、制度再嵌入手,实现贫困县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再嵌,达成共同演进的良性互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被逐渐消解,社会秩序被不断重新描述的现代性世界。我国的乡村社会秩序经历了由乡村内生权威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权力主导时期和多元权威秩序共同发挥治理作用的当前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乡村社会秩序突显出国家供给制度公正性的缺失、传统公共权威的退场以及现代性所带有的个体化特征导致乡村传统道德文化的迷失。乡村社会治理秩序的重构可以通过国家制度供给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新乡贤在乡村社会秩序中的助力作用以及发挥文化在乡村社会秩序的柔性治理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糅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最终在党对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中形成。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新疆的深度构建,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之有效的切实路径。其中,空间互嵌是客观条件,经济互嵌是物质基础,文化互嵌是价值核心,社会互嵌是互动纽带,心理互嵌是精神保障。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整合,促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向纵深发展,拉近各民族的空间距离,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消除各民族社会间的隔阂,加强各民族间心理的沟通,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壮族姆六甲神话造人相比较其他地区和民族更有族群鲜明的艺术呈现:所用"尿泥"隐喻了两性生殖在神话造人中人自身的力量;三次造人成功几乎把壮族族群先民的日常生活完整地搬进了造人神话,从动植物生活原料、白天和夜晚时间维度宣告人类起源和自然万物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不同饮食带来男女两性划分,隐喻了人与人相处和建构社会秩序和谐之道的微妙关系。基于生态维度探讨壮族姆六甲造人神话以为:人类依赖自身力量能够建构人与万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共建和谐社会秩序的生态之道。  相似文献   

20.
乡村共同体是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8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乡村、村落--宗族这两重关系成为近代华北、华东乡村能否称为共同体的关键点。海外以及国内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和解读。通过一系列的学术回顾,可发现华东地区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