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最辉煌的杂文创作主要集中于《申报·自由谈》,鲁迅杂文与《自由谈》相得益彰,代表着我国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强强联合。鲁迅杂文借助《申报·自由谈》的商业运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里程碑,《申报·自由谈》则借助鲁迅杂文达到其传媒事业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副刊之一。1932年12月,史量才借《申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对《申报》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大胆起用了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年轻编辑黎烈文任《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新生的《自由谈》一改先前为鸳鸯蝴蝶派所把持的颓废风格,使之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现代化”,“不违背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程芸  陶许娟 《新闻世界》2012,(6):170-171
本文试以《申报·自由谈》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将“公共领域”理论引入,探讨《申报·自由谈》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实践。文章以1932年黎烈丈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字的独立,所形成的开放、自由和平等的言论讨论氛围;并且还能时刻保持着对权力机关的批评与批判。可以说,《申报·自由谈》成功构建起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公共领域。虽然,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自由谈》被迫停刊,但这也体现出了副刊在构建公共领域上的局限性,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事业也是有所启示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学术界关于它的各种研究成果已不胜枚举,而在这其中,对于《申报·自由谈》的研究又因为其副刊地位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特别。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有关于《申报》副刊"自由谈"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也对当前《自由谈》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些许个人看法,以期今后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5.
截至目前,人们对1932—1935年革新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特别着重谈到它在推动杂文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茅盾曾评价说:“我以为,延续两年的《申报·自由谈》的革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当大书一笔。这不仅因为《自由谈》的改革是从敌人那里夺过一块有很大影响的阵地,也不只是因为《自由谈》的改革意味着左联作家们进一步突破了自设的禁锢,更大胆地运用了  相似文献   

6.
关于申报流通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初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逐渐倾向进步,借纪念《申报》六十周年之际,特制定一系列革新计划,提出十二项措施,延揽人才,整顿版面,其中包括副刊《自由谈》主编易人;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任用有革命思想的学者参加编务;举办一系列服务社会的附属事业,  相似文献   

7.
《申报人名索引》是由《申报》的文章著者(不包括《自由谈》著者)和新闻资料中的人名组合编纂的,其主体是新闻资料中的人名。《申报人名索引》在查找近现代历史人物时非常方便,同时从相关人物查找近现史料也颇容易,甚至有些多主题的资料在分类索引中未能反映的也能  相似文献   

8.
何奉华 《新闻世界》2013,(5):212-213
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视角,对《自由谈》和鲁迅杂文在此方面的作用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副刊,始于何时,缺乏考证的癖好和功力,无从说起,但现代报纸的副刊,却有不少是长留人们记忆中的。其中佼佼者,《申报》的《自由谈》,有鲁迅先生的加盟,尖锐犀利,海派的泼辣味十足;《大公报》的《大公园》,有萧乾、沈从文的操持,文采斐然。更不用说,《京报》副刊连载的《阿Q正传》,成为现代文学史必提的现象。 这还都是三十年代的往事,四十年代仅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国统区还有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发表过不少名流名文,成为抗日舆论的中流砥柱;在根据地有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宣扬抗战新气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1.
于鸿斌 《新闻传播》2010,(6):109-109
《自由谈》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著名大报《申报》的著名副刊。前后历经11任编辑。在不同编辑主持下《自由谈》的面目就不同,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1915年主持的吴觉迷注重激发民众的尚武精神.对时势的关注走的是激进的路线。1916年短暂上任的姚宛雏因以诗词为主的编辑风格与《自由谈》原来的编辑风格不符,也很快辞去。  相似文献   

12.
黄亮 《新闻世界》2011,(8):191-192
《申报》的光辉曾闪亮中国的东南地区,《自由谈》作为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主编手中演绎着不同风格,尤其是黎烈文主持期间的《自由谈》,一扫之前的文风,大胆创新。本文旨在对黎烈文主持期间的办刊思想加以探析,以期能有指导现实社会之功用。  相似文献   

13.
陈凌云 《出版科学》2016,24(6):107-111
《申报·自由谈》因黎烈文而在新文学运动中大放异彩,黎烈文也因《自由谈》跻身于编辑家行列。通过研究黎烈文主编的《自由谈》,可以窥见他的编辑思想与特色:立足于“文艺进步和近代化”的编辑方针,以文取文、兼容并包的选稿原则,网罗优秀作家与培养文学新人并举的作者战略,以及重视策划、编读互动的市场策略,从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因为工作需要,翻阅了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上海《申报》的副刊《自由谈》。它使我肃然起敬,感慨良多。这个时期的《自由谈》,是经过改革,先后由黎烈文先生和张梓生先生主编的。黎张二位先生既不是共产党人,也不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而只是一般的进步文化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在蒋介石政权把中国社会“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条件下,竟能利用《自由谈》这个舆论阵  相似文献   

15.
一、周子美致叶瑜荪 瑜荪吾兄足下: 昨奉惠教,欣悉种绪。老《申报》①内容丰富,是重要史料,内中必大有收获。但浙江各报如浙江图书馆还有多份,似亦应到杭州去翻阅一下,内中必有重要资料可获得也。  相似文献   

16.
赵继红 《现代传播》2004,(2):130-132
一、清末北京白话报刊的盛行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出现于19世纪后期。1876年,上海申报馆主人英商美查(ErnestMajor ?- 190 8)鉴于“申报文字高深,非妇孺工人所能尽读”①发行了一张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报———《民报》。据考,美查创办这份报纸主要是出于商业需要,想以此扩大《申报》的销路。②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认识到白话报对开通民智,宣传西政、西学的作用,他们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开民智”,“谋国大计,要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而开通民智的手段,“必自广兴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由于社会中人十之八九识字不多,因此…  相似文献   

17.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18.
简敏 《新闻前哨》2007,(1):43-45
中国报纸分设副刊可以上溯到1875年上海《申报》在新闻版面之后公开征求“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刊登“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1911年,《申报》设《自由谈》,并将之作为一个长期的栏目固定下来,由此,副刊正式定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与报纸副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名家荟萃,佳作不断,共同形成了中国文艺副刊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副刊摆  相似文献   

19.
早在1872年,上海《申报》在新闻之后附载诗词,可以说是报纸‘副刊’的前身。1911年,《申报》正式开办了‘自由谈’副刊,影响非常大。以后各报仿效,成为报纸必备的一栏了,也出现了一批专为副刊写作的专栏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6年8月创办于北京的《晨报》副刊颇有名气。《晨报》创刊时就办有副刊,但开初的内容比较陈旧。1919年2月7日《晨报》副刊改变了内容,突破了原先那种低级趣味的圈子,增辟了《自由论坛》和《译丛》专栏,成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在当  相似文献   

20.
第四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诞生1935年1月12日。天气阴沉。茅盾一觉醒来,立刻想起和鲁迅先生约定的事儿:到黎烈文先生家去。黎烈文是《申报·自由谈》的主编。鲁迅和茅盾是他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彼此建立了友谊,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