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以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认为疑问代词“何”在句子可作宾语,定语;“何”用于副词“尝,乃,不,必”前构成“何尝”等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何”用在助动脉“可是……”前,构成“何可”等结构,用在介词“以,为……”等前构成“何以……”等结构,并探讨了“何”同“如似……”等构成某种特殊意义的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2.
“何+其”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对“何+其”,一些古汉语虚词专著及论文或详或略均有论及。一般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感叹句,“何其”训释为“怎么、这么”,或者“多么”。本文又收集了“何其”与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组成的句子,并结合句子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疑问、感叹兼有;并对因“何”、“其”指代副词做状语,因而其词性划分“副词”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张协状元》中“何”系疑问词语较为丰富,都是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就已出现的。用于询问或兼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及其复合形式“如何、缘何、为何、何处、何方、何如、何时、何日、若何”等,主要用于询问事物、情状、原因、处所、时间等。仅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须、何不、何苦、何用、何妨、何曾、何常、何况、奈何、何故”等,主要用于VP前,对VP进行否定。从《张协状元》可以看出,反诘副词“何用”来源于“为什么需要”义的跨层结构“何用”。  相似文献   

4.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析形】 “何”,象形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像人扛着戈的形状,故本义是“肩挑、肩扛”,假借为疑问代词后另造“荷”以表本义。何与荷,古今字。  相似文献   

7.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何"系特指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至明代口语上的一些特点和变化: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复合形式较丰富;部分"何"系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较唐五代发生了变化;诗词中的"何"系特指问句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10.
[隐隐何甸甸]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何等。这是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注释。既然“甸甸”是象声词,那么“何”怎能注为副词“何等”?副词能修饰象声词吗?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把“何”解为“何等”也不切合语境。“隐隐何甸甸”这句诗紧承“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几句,而“何等”意为“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在诗中只会起到表现车声很响的作用,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这显然与上文描写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泪别的情景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固定结构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较为固定的意义。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宜从组成部分上来推断它的整体含义。由“何”字构成的固定结构,占了很大比重,且出现频率很大,易混淆,难理解,故在复习备考时,切勿小觑。下面,笔者拟对“何”字固定结构作些归纳说明。  相似文献   

12.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着+V趋”式和“V+的+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分析“何”的各种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根据文献用例,“何”具有疑问代词和程度副词两种词性,重新分析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句法环境是其语法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何”与疑问对象处于一个小句中,但“何”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之前,用作副词.三传中还没有出现疑问词单独位于主语前的疑问格式,这说明疑问词不具有句首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何”,在古汉语中通常作疑问代词,代人或事物。有时也用于指示代词中的虚指。它的使用是极其广泛的,常在表示语气的各种句式中出现。这个词非常活跃,能够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数词和虚词中的介词、副词、助词结合而使句子有疑问、反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其中表示疑问是基本的,其它是疑问语气变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9.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何”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在古汉语中运用很广。既能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和数词结合,也能和虚词中的介词、副词和助词结合。充当句子中的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充当宾语一、“何”一般用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哪里”等。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