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彭佳  彭淑茵 《东南传播》2024,(2):140-144
作为一种模仿真实物性的纯符号,具有物符双重性的虚拟物构成元宇宙景象,其物性建造来自人类感官渠道的集成投射,从而在人类脑海中再现“物感”。虚拟物不仅在元宇宙通行,通过物物交互形成的物体间性不断增生虚拟物的符号意义,还能塑造主体间性,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产生相应价值,实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作用的效果。元宇宙给受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美学体验,这是经由技术媒介将数字身体的虚拟意识投射到真实身体,并与真实身体曾经的经验和感知置换而构成的跨媒介、跨场景、跨身体的共感真实。  相似文献   

3.
蔡竺言 《传媒》2021,(1):94-96
青少年是虚拟现实媒介的核心用户,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其生活常态.本文从媒介技术和日常生活多重嵌套的现实背景出发,尝试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青少年用户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新媒介研究需要突破虚拟现实的伦理困境及竞争叙事逻辑,从媒介技术与媒介用户的互构逻辑出发,通过时空节奏分析呈现出青少年的媒介驯化过程,从而进一步讨论网络新生代的数字化生存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屏”这一深度嵌入当代社会生活与主体建构的媒介。研究旨在通过后现象学的研究路径,从“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关系图式出发,对一个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屏幕及其与身体、社会的动态关联进行阐释,以期为“屏”的研究寻找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界面性媒介物,屏幕通过与身体具身化的诠释关系、背景关系与它异关系,将自身演化为数字化时代的“元媒介”。同时“,屏”作为数字时代进入社会的界面,在此过程中借助对特定对象的再现、聚焦与遮蔽,建构了一个隐含着视觉结构与视觉秩序的屏幕框架,并进一步转化为了基于媒介物的新型社会规范与秩序。  相似文献   

6.
不断加速的社会媒介化进程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格局,媒介逻辑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因此媒介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考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及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担当。本文把理解媒介作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依此洞察到媒介位居其间的枢纽作用以及对国际传播实践结构的关系嵌入,进而提出“多元连接”“情理融通”“可见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媒介化视域下的逻辑阐释及实践进路研究,是对现有国家和媒体本位下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框架的突破,亦为其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全新的逻辑阐释和进路探究。  相似文献   

7.
数字阅读将因5G技术的应用迎来新的变革.2020年初,疫情期间人们生活与网络联系愈加密切,多种网络应用与数字阅读结合.数字阅读的市场呈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在新的社会互动中构建起新的文化和社会习惯及规范,它突破时空的限制,替代着日常社会的行为,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以一种新的方式嵌入社会结构中形成媒介逻辑.数字阅读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迭代,商业新模式的确立,也是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技术与社会的繁荣与“再组织”使“元宇宙”概念破壁而出,人们正以此为基点创造一个划时代的数字文明,即数据、人、关系共同构成的未来世界图景。在元宇宙所营造的媒介环境下,人的自我认同完成了由“符号”到“身份”、 由“视听”到“感知”、由“情景”到“社会”的转化。作为第三媒介时代的代表,元宇宙在完成媒介感知的“反向进化”之余,也导致了人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人在元宇宙中的沉浸式媒介化生存也需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9.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10.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11.
刘宏宇  张怡然 《当代传播》2021,(4):61-65,68
实体性二元论束缚了媒介人类学发展,三元虚拟媒介观是可替代的研究范式方案.虚拟性是媒介的基本属性,人类以虚拟方式超越现实性建构理想世界.媒介是人造世界的内部程式,它不是物质性实体,而是人与世界建立信息性实践关系时的情境和形态,是人的文化属性.人的再生产和进化是媒介化和信息化进程,媒介化生存就是文明化生存,其实质是创造和完善人造虚拟性存在,并向以赛博格为代表的后人类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与家庭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与深度访谈10户形态各异且遍布某城市各主城区的家庭,试图回答媒介逻辑对现代家庭生活运作的形塑机制以及家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如何对媒介施加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的运作已离不开媒介所主导的逻辑,媒介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与生活秩序,变成一个“统摄”家庭运作的组织安排者。崭新的媒介技术在进入家庭之后,会再现家庭“驯化”,家庭成员充分展现主体能动性,建构与媒介技术共同交合的传播逻辑。媒介与家庭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互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徐皞亮 《新闻界》2023,(3):86-96
对于现代人而言,媒介不仅介入和影响了时间的感知和使用经验,也在建构日常生活的意义上改变了时间的性质。伊尼斯作为较早关注到传播媒介本身的西方学者,也率先从媒介的物质性视角看待时间问题。他的时空偏向理论从宏观的、知识运输的层面为我们把握媒介、人与时间的关系提供了路径。如果说伊尼斯开创了“媒介-时间”研究的结构主义先河,那么在他之后的基特勒,则打开了这一研究的后结构主义大门。他以数据处理的可能性重新阐释媒介与时间的关系,并突破性地提出了“时间轴操纵”理论,由此“媒介-时间”研究进入微观层面。本文在比较视野的观照下,探究了伊尼斯与基特勒“媒介-时间”观的异同性,并表明二者为推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为数字时代人们正确处理媒介与时间的关系提供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面对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的“盲点”,此次研究首先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话语的根本立场,然后结合媒介化理论,指出媒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的关系建构过程属于经济媒介化,媒介、媒介化与媒介逻辑是经济媒介化分析的操作化概念,最后通过历史性回顾展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媒介化的元过程,即在基础设施媒介、经济媒介与信息媒介的配合与发展下,经济媒介化先后经历了渗透、延伸、改变与内化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媒介逻辑对经济发展具有建构与遮蔽的双刃效应。经济媒介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物质生产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补充研究,为深化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以及媒介化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新媒介持续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加速转型,作为社会成员,老年群体同样面临着以新媒介为中心的媒介化生存的考验。由于媒介素养的层次差异,老年群体在处理人与新媒介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按照新媒介对其生活的渗透程度进行划分,目前我国老年群体的媒介化生存模式可归于旁观型、亲近型、浅尝型、沉迷型以及善用型五种类型。不同模式均有着较为典型的媒介行为特征,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模式优化,最终实现老年群体媒介化生存品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吕清远 《新闻大学》2022,(7):1-13+116
身体问题已然成为传播研究不可绕过的学术地带。媒介学把身体视为一种媒介,认为身体具有启发精神、连结物质与介入实践的要素特质,在生命有机体的行为实践中发挥了中介化的结构功能。在此基础上,媒介学重新思考了人类自身的存在逻辑、主体构造与交往方式。媒介学认为,身体的中介化实践逻辑主要体现在共识达成、关系转圜与行动促发三个层面,具体表现为:基于肉身间性的社会互动、基于肉身耦合的组织动员与基于肉身界入的制度实践。媒介学把物质性视为身体研究的底层范式,把介入性视为身体研究的分析框架,把实践性视为身体研究的方法路径,为我们探索身体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资参照的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牟向前  于德山 《新闻记者》2023,(7):78-88+100
本研究对电子健身游戏群体进行民族志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电子健身技术逻辑、媒介用户自画像、身体信息交流等情况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游戏媒介实践过程中存在多个行动者,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与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行动者,出现身体、健身思维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转译,并依据身体利益、社区信息交流等不断加速转译,形成以数字身体为目标、情境元素融合与技术资源优化的“网络文化”形态。“作为媒介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媒介”边界变得模糊,作为连接的身体不断激发用户的健身经验性和游戏元素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曹璞  朱亚希 《国际新闻界》2023,(11):144-162
本文立足媒介化和时间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从教育场域切入,聚焦“混合式教学”这一实践,运用焦点小组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法,探究了媒介技术对时间纪律的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研究发现,数字媒介推动“复合时间”的形成,冲击了源于工业时代的时间纪律。为此,教师采用确认教学时段中身体的在场、规定教学活动的时刻与流程、限制数字终端的时间边界等方式修补时间纪律。学生则通过建立时点与事件的虚假关联、构建复合时空等手段尝试驯化时间控制技术。对时间进行详尽、实时的数据化监测与留痕,延续和强化了技术治理的化简逻辑,将时间从多元的主观体验中抽离,进而挑战了时间与自我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华明  孙艺嘉 《现代传播》2022,(7):28-34+53
在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百年之际,考古遗存挖掘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突破,其价值利用与活化传播成为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考古遗存是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集文化内核于一体的物质性产物,是具有媒介属性的物。从本源、实体到互动,考古遗存的媒介存在形式分为自然性的、技术性的、关系性的三层。“物性本体”和“时空延续”是其核心功能,具体呈现为古时社会的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未来社会的映射与延伸。这种媒介力量的赋能源自人与物二元主体的互动交流及相互依存,通过“物的想象”完成文化基因的更新与活跃。  相似文献   

20.
龙金晓 《青年记者》2016,(20):78-79
VR技术成媒介融合新动能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形象,一个将自然完全变形或转换成人为技术的世界.”①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正是计算机生成的一个可供人体感知的模拟环境,它给予用户沉浸式体验并实现人机互动.“VR之父”杰伦·拉尼尔(JaronLanier)认为VR技术的特点可概述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