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时期,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被视为"民主橱窗"的印度成为美国优先援助的对象,战后对印度的开发援助达到高潮。肯尼迪政府对印度的开发援助,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视角来考量。  相似文献   

2.
核武器是战后美苏全球争霸战略的重要手段。夺取核优势是它们争霸的重要内容。到 80年代中后期 ,制约美苏核竞赛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 ,为配合全球争霸战略的调整 ,美苏作出了削减部分核武器的决定。美苏的这一行为在当时推动了它们关系的缓和。但从实质上看 ,核裁军并没有减损核武器在其争霸战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核试验政策在肯尼迪执政时除深受冷战局势支配外,世界舆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出于对公众态度的重视,肯尼迪希望借核试验问题提高世人对美国国力、国际形象的认同,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局面。在其决策过程中,美国新闻署提交的世界舆论调查报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肯尼迪决定在苏联之后恢复地下以及大气层核试验,既维持了美国核威慑的可信性,又将世人指责的矛头引向了苏联。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南亚次大陆突然升起核爆的蘑菇云。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加入世界核俱乐部。自此以后,亚洲乃至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至今日,人们对1998年印巴核竞赛内情知之甚少。最近,巴基斯坦《防务月刊》披露了本国核试验的来龙去脉,称巴方核试验完全是被印度逼迫的结果,在国家最高安全利益面前,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5.
1962年 1 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惟一一次直接的核对抗。危机发生后 ,在国内政治因素不允许默认这些导弹存在的情况下 ,同时考虑到军事打击方案可能导致美苏爆发核冲突的危险前景 ,肯尼迪总统主持制定和实施了一项具有弹性的“隔离”政策。肯尼迪总统的决策无疑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 ,但是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种理性只是“有限理性” ,而非“完全理性”。“隔离”政策的产生和执行表明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官僚组织结构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努力 ,使肯尼迪总统的决策理性成为“有限理性” ,也对肯尼迪总统不自觉地管理危机的努力产生巨大影响。但是 ,“危机管理”理论也认为 ,这种“有限理性”在危机期间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 ,正是肯尼迪总统在制定、实施“隔离”政策中体现的这种“有限理性”大体上限制了危机的发展 ,并最终促使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6.
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惟一一次直接的核对抗.危机发生后,在国内政治因素不允许默认这些导弹存在的情况下,同时考虑到军事打击方案可能导致美苏爆发核冲突的危险前景,肯尼迪总统主持制定和实施了一项具有弹性的"隔离"政策.肯尼迪总统的决策无疑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理性只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隔离"政策的产生和执行表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官僚组织结构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努力,使肯尼迪总统的决策理性成为"有限理性",也对肯尼迪总统不自觉地管理危机的努力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危机管理"理论也认为,这种"有限理性"在危机期间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是肯尼迪总统在制定、实施"隔离"政策中体现的这种"有限理性"大体上限制了危机的发展,并最终促使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7.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尼赫鲁执政时期(1947-1964)正值冷战向亚洲的扩展时期.印度成为美苏在亚洲拉盟友和抢地盘,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主要争夺对象之一.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印度在美苏全球战略中的不同地位及印度的对外政策;剖析了美苏对印度全方位争夺的不同表现,揭示出美对印拉压并用、苏则拉拢扶植的特点,指出印在美苏争夺中背向易位而参与冷战;最后论及其争夺对印度、南亚及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人以反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期内,美国经历了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美苏冷战又出现新的趋势。美国的阿富汗政策在此背景下开始全面展开。此十年间,美国的阿富汗政策在保持一定延续性的同时,也进行了重大变革,美国的阿富汗政策及其基本目标经争论、受挫、摸索,最终确立并沿用至80年代。定型后的美国阿富汗政策为此后几十年间美国一阿富汗关系的基本特点与结构奠定了基础,决定性地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美苏冷战格局及美阿关系的发展路径。这一时期.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的是与苏联争夺,确保阿富汗的中立和缓冲国地位不被破坏。另一方面,作为美苏在阿富汗激烈争夺的副产品,两大国在阿富汗又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合作”局面。  相似文献   

11.
The 1972 presidential campaign revolved around the theme of time. This theme organizes Muskie and Humphrey as anachronisms, Kennedy as promissory, McGovern as attempting to sponsor a historical myth, and Nixon as a figure divorced from a person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2.
Based principally on personal observations and on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and Kennedy staff member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1980 Kennedy campaign, and focuses on three communicative phenomena that aid in understanding it: communicative considerations that affected the campaign,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exemplified his problems, and highlights of the campaign that contrasted with much of his rhetoric.  相似文献   

13.
在对14个著名国际组织任职的160位高层官员履历案例分析后发现,其中63位有美国大学教育背景,而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多达24人.进一步将这些官员的专业背景聚类分析,并根据USNWR和QS的大学专业排名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哈佛大学,特别是肯尼迪政府学院,在美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领域独占鳌头,并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研究发现,内涵的公共服务传统价值取向、注重领导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知行合一的世界一流教师团队、具有现实关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塑造、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校园氛围与各类专业活动,以及奖助加入国际组织的生涯发展,是其成功向国际组织输出高品质人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已成为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人才竞争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优势。  相似文献   

15.
肯尼迪政府上台之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调整了美国的南越政策。提出了“国家建设”战略,试图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吴庭艳政府进行必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改革,以赢得民众对南越政府的支持,进而巩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并最终赢得冷战在东南亚的胜利。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战略在南越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的签署,核武器的研制、认证、维护工作方法,开始从依靠全尺寸的地下核试验转向以科学为基础的武器维护与管理.在此情况下,次临界实验等应运而生.美、俄在此新战场开始了新一轮竞赛,至今在其核武器试验场至少分别进行了19次和17次次临界实验.本文详细介绍了美、俄次临界实验情况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下面的世界》是澳大利亚短篇小说女王凯特·肯尼迪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通过一个寻常百姓的家庭故事,刻画出当代澳大利亚中年女性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挫折与烦恼。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说的主题,并从三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分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新生代的女性作家,凯特·肯尼迪从平凡的生活着手,探索后女权运动时代女性真正的需求,试图把女权运动由空想带入现实。  相似文献   

18.
Byron's oratory     
The occasion for Edward Kennedy's Lynchburg address on “Tolerance and Truth in America” has been called “something of a mistake.” However, Kennedy use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at Liberty Baptist College in 1983 to propose a “contract” for the pub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self and Jerry Falwell. Virtually auditioning for a part in a new form of dialogue, Kennedy displayed for Falwell a universe of discourse in which each could be more civil toward the other without betraying his own constituencies or threatening the other's supporters. Subsequent ev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tract, although never explicitly stated, was accep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