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和《哈萨克文学筒史》两部专著填补了我国汉文版的哈萨克文学研究成果的空白,具有视野开阔、材料丰富、体例恰当和述评准确的优点,也存在“史”“论”结合、学风、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希望能将两部著作整合为一部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体例更完备的文学史专著。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文学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以前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萌芽期,文革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发展期,90年代至今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深入期。发展期与深入期均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深入期,文学史专著与研究论文都出现了可喜的势头,但仍存在作家文学研究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理论建设贫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嵘 《文教资料》2013,(31):109-111
20世纪40年代,“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在解放区文学中并驾齐驱,“荷花淀派”清新的艺术特色为中国文学流派提供了明亮的色彩。但是,自创作以来它却始终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本文以“荷花淀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孙犁为关注的焦点,以时间为发展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创作特色及“荷花淀派’’成员的风格转向来探究其边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此文学流派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文学概念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思考和总结其总体特征,便成为文学研究者不容回避的时代性任务。乐感性与悲剧性的争锋以及由文体革命所引起的艺术的陌生化现象应是当前深入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特征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刊2004年第4期刊发的《唐加勒克评传》(吴孝成、吴若愚)一文被收入《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一书。110万字的《百家评传》是“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丛书”之一,共收入104住成果突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涉及满、蒙古、回、维吾尔、朝鲜、哈萨克、白、壮、藏、纳西、彝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新疆文学家16人(雏吾尔族9人、哈萨克族6人、锡伯族1人)。  相似文献   

8.
赵昉 《语文知识》2010,(3):62-63
毋庸置疑,20世纪是迄今人类所遭遇的最为复杂、曲折的一个时代,相对恒定、整齐划一的“前现代”向着日新月异、革故鼎新的“现代”一路高歌猛进,而文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现代性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一。文学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远比机械模仿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研读无疑是描述20世纪世界现代图景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从教学实践来看,裹挟在“人文学科危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课程却往往深陷于尴尬之中。  相似文献   

9.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成为学术的基本权力,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和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向世界末“现代主义理论”的嬗变演进,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已留在人们身后,新世纪的钟声行将敲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这整整100年的时间内,文学可以说为中国人民由黑暗走向光明、由专制走向民主、由愚昧走向文明、由贫穷走向繁荣而前赴后继、鞠躬尽萃。它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充满丰盈激情的回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代大诗人赵翼在一百年前无意而作的两句诗,竟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境遇的最好注脚。在大部分人的思维中,文学是与社会的动荡、国家的不幸紧密相连的,忧患可以铸造最美的文学。我们仍然要问:文学的繁荣非得有国家不幸的…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这样就遮蔽了“五四”前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相应也忽视了“五四”前许多文学作品已经初具的现代性。从早期启蒙者身份的重新认定,在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人权的引进时序,中国期刊的三波现代化浪潮,早期白话文的倡导和早期翻译作品的成就等方面来看,有必要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向前”位移,才能将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从繁荣到低迷再到复兴,所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20世纪50年代,在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文学教育拥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一举打破了传统文选式教材的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文学教材体系,奠定了文学教学的知识构架。20世纪80年代中,大纲重提文学教育之后,“文学鉴赏”较之50年代知识本位下的“文学教学”更具能力培养的行为操作性,文学教学的理念、内容、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讲授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时,有学生课后提出疑问:“书上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其中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是错误的。”我忙问:“你怎么得出这个认识的呢?”他说:“地理书上说哈萨克新坦首都是阿斯塔纳,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新坦最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中艺术师资培养的历史进行回顾,认为我国师范院校培养艺术师资源起于20世纪初,随着师范教育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偏重于“技”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实用”倾向:20世纪20~30年代,艺术师资的培养得到初步发展,艺术的“美育”意识觉醒,“艺’’的教学有所侧重;20世纪中后期,艺术师资培养发展并趋向繁荣,逐渐出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批评理论的转向:从"形式"走向"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宏观考察了从20世纪至21世纪西方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指出,在20世纪,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引导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主潮对文学文本“形式”的关注;在本世纪与上世纪之交,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由“形式”研究为中心,转向不仅以“形式”而且以“认知”研究为中心,并且重点在文学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的疲惫氛围中,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宏伟的话题,我想起了鲁迅的一个说法“弄文学”。鲁迅所说“弄”并不单指研究,而以“弄”来形容文学研究这样一种工作,则是十分生动的。早有人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成就不宜作过高的估计,但这百年的文学特别适宜用来研究,它为我们“弄”来“弄”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是早有人指出,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大体十年一变。有幸生活在世纪末的我们,则亲身感受到了文学形势的更为频繁的变化,从70年代末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好几“变”。考察一个个特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