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活动之所以出现失范现象,原因在于广告主无视消费者的主体意识以及消费者对其身份意识表达不足。基于此,广告的核心传播对象——受众的公众身份觉醒才是解决广告伦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修辞手段的使用对广告的创意与效果极其重要。成功的广告修辞必须能驱动消费者进入广告修辞营造的氛国中,接受它并采取广告后行动。本文将用大量的事实分析阐释如何将修辞幻象与受众结合起来达到广告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恒源祥恶俗广告使受众遭受疲劳轰炸,引来恶评没有达到广告传播目的。分析其原因,有效的广告不是简单的重复叫卖。广告的传播效果是与受众的消费心理是密切关系的,有效的广告是将产品信息和目标受众巧妙地结合,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动机。  相似文献   

4.
受众对网络精准广告之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广告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超越传统广告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可以实现个性化、一对一的传播体系,不仅使广告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受众也更容易获得必要的信息,利于商家开展有效的广告传播。互联网是精准广告的理想平台,网络精准广告也成为网络广告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一对一传播方式的网络精准广告效果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广告的接受者是大批作为潜在消费者的受众。受众的"期待视域"概念借用的是文学接受理论的概念。广告的接受与受众的期待视域息息相关。根据受众的期待视域,广告的设计必须不断调整,使受众视域与广告达致融合与超越,从而实现商品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同报》广告涉及范围十分之广,有商业类广告,文化娱乐类广告,居住类广告,交通工具类广告,法律类广告。对广告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受众进行分析可以来了解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传播受众心理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众心理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认真剖析受众认知心理、需求心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播策略,避免产生逆反效应。  相似文献   

8.
浅析电视广告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受众接受广告是有选择的,这对广告的有效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广告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体现在注意、理解、记忆三个环节。要增强广告的有效性,只有顺应公众在这三个方面的选择性规律,加强对受众的心理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  相似文献   

9.
"熵"和"冗余"是经典信息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密切相关,但含义相反。在广告传播中,如何把握广告信息中的熵和冗余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熵值的高低决定着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关注程度,而冗余的多少又影响着消费者对广告信息记忆的长短。本文从广告活动传播效果入手,着重分析熵和冗余在广告信息传播中的合理运用与平衡把握。  相似文献   

10.
电视广告发布方式可分为插播广告和非插播广告。通过对两者不同的发布方式与特点的分析,我们研究了它对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并对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在实际到达率、受众认知度和受众心理变化效果上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下富媒体广告为何不降反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作为新媒体中的一种——富媒体广告的显性表现强、传播优势多、助推消费贡献大等优势得以凸显。富媒体为广告传播聚合受众提供了一种精细化操作的新路径,使广告信息得到最大化利用,为推动新的消费浪潮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广告受众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广告商在制作广告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俄语广告语篇为语料,通过分析说明,广告制作者为宣传其广告产品,吸引受众,在广告制作中经常使用著名人物的名字、地名等,以求得名人效应。而要正确解读这些广告,必须了解其后隐藏的民族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电视新闻传播者的受众意识在不断提升,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贯彻到电视运行的各个环节,电视新闻传播者从频道的定位到栏目的策划、选题、主持人设计,无不是把受众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声乐演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仅凭一幅好歌喉,或一味追求声音位置和技巧,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演唱效果,声乐演唱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上,化上,心理上和思想品德上的修养,不断创新,才能把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歌声奉献给观众。  相似文献   

15.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受众观有一个嬗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阶段:马修·阿诺德以及利雏斯主义者的文化精英主义受众观,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单向度受众观,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多元性受众观,约翰·费斯克以及德塞图等的抵抗性受众观。受众从庸众到游击战士的发展表明受众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大众文化的性质、功能的改变,对于受众观的嬗变过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点。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节目主持人的本色效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本色效应,是电视节目主持成败的关键。但是主持人不能把发掘和展示本色当成完全的自我展示。要避免“纯粹回归生活”、“纯自然化”的误区,因为艺术的真实是需要技巧才能达到并产生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元话语是作辙话人用于组织话语,表达自己对话语内容的观点,涉及受众反应的一种方法。它既包括言语形式,也包括非言语形式,是多模态的。作者借助语料,以“多模态元话语”为概念,对其进行定义和分类,并指出它的识别标准以及模态之间的关系,旨在对全面解读作搬话人如何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受众连接、组织、解释、评价话语内容,从而对达到顺利交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子弟书是面向大众的一种说唱文学,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作者常常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事物、风俗等融入作品,如子弟书中涉及到的服饰就有满族独有的服饰"马蹄袖"、"高底鞋"等等;受戏服影响产生的服饰"蝴蝶梦"等。通过研究这些服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文化历史,揭示服饰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的改编应以观念为最终的目的。艺术形式的转换导致了受者主体的差异,观众的艺术审美心理,决定了电视剧改编的取向,改编者应对之准确把握并积极回应,呼吁观念的主动参与再创作,在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同时提升其审美能力。改编的结构应符合观念的审美层次,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并留有空白形成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