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近些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人们对教育中的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如何看待惩罚的教育价值以及在现时代如何合理地使用惩罚。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有违犯法律规范的行为者采取惩罚的手段.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实际上,我们大概看不到一所完全没有惩罚的学校,因为那样的学校很容易沦为无法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混乱学校.  相似文献   

3.
教育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由教育规范所确定和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法律规范的联系使教育法律关系具有了法所具有的重要属性,即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教育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通过确立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规定了人们在教育方面可以的行为、必须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从而为人们的教育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来实现对教育社会关系的调整,以便顺利实现一定国家或阶级的教育意志。而当教育法所确立的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素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何芳 《天中学刊》2011,26(3):61-65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社会失范、学校教育失位、家庭教育失误、大众传媒失当和自身判断错位是青少年行为失范的根源,我们必须从治理社会环境入手,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力量,运用教育、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治理,引导青少年在"失范―规范"的过程中,共同建构起一个崭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育出符合社会规范、和谐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班主任,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各种激励手段都要运用,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尽可能少地批评和惩罚,但是,批评和惩罚也属于激励方法的一种。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批评和惩罚是远比表扬更难运用的班级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7.
"普法"目标就是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即通过"普法"让公民既相信法律的效力,又遵守法律的规定、更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就目前我国社会法治水平的现状而言,要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仅靠普及法律知识(法学原理、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文化中关于社会规范方面的积淀更多的是倡导"权力至上","人治"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意识中世俗的潜规则根深蒂固,人们的日常表现常常偏离"法治"要求.  相似文献   

8.
"普法"目标就是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即通过"普法"让公民既相信法律的效力,又遵守法律的规定、更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就目前我国社会法治水平的现状而言,要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仅靠普及法律知识(法学原理、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文化中关于社会规范方面的积淀更多的是倡导"权力至上","人治"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意识中世俗的潜规则根深蒂固,人们的日常表现常常  相似文献   

9.
一、法律和经济学:"馅饼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不是学法律"科班"出身的,对法律的理解,和常人一样,通过学校的相关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生活的经历获得基本常识,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于法律的最基本的概念.我理解的所谓法律,它和其他制度类规范不同之处,就是通过强制力来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强制力"的特殊性.那么,通过强制力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说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为了什么呢?通常的回答是,为了社会公正或公平.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以防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教育手段。以合理性作为标准可以将教育惩罚分为合理的教育惩罚与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合理的教育惩罚舍乎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并具有教育性。合理的教育惩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予以保留。教育惩罚的实施应该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并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艺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