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那么,如何使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呢?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他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也深深感知,生活与教育有时就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习作同说话、绘画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由心而发的创作。因此笔者以为,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思维,孩  相似文献   

3.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践的现状提出的。这一教育观点,对当前的幼儿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即影响     
<正>教育的发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需要,一是人的发展需要。前者多表现为社会对人的现实要求,呈现方式为"人必须接受教育",否则生存就有危机;后者多表现为对自我发展的期许,呈现方式为"我自己要接受教育",唯此方可实现人生价值。前者是被动的接受,后者是主动的悦纳。然而,我们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行为与方式,二元对立的理念与行为仍大行其道,不是以此代彼,就是以彼代此。故而,在很多情况下,教育只是"教育"本身而已,并没有能够发生真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品德教育重在养正,参与社会重在担当。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认同关联着认同主体的发展与利益,学校开展认同教育应遵守3个原则,即利益关涉性原则、发展关涉性原则和真实关涉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看,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拥有教育的权威。然而,近年来家长直接或间接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愈加普遍,家长干预甚至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阻力源。从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看来,家长的诉求和干预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嵌入其中后的必然体现。学校教育者的行为,必须顾及作为学校利益相关者家长的诉求,其教育决策其实便是一个诸多利益平衡和理性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论断科学地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始终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教育思想是紧锢的,学校管理是呆板的,办学的路子是单一的,教学的方法是陈旧的,分配的制度是不公的,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这一切都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很不适应。 学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如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对路、合格、优秀的入才呢?首先教育的观念必须更新;其二是教育的路子必须拓宽;其三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充实。 一、教育的观念必须更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生活即教育"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批判、重评再到应用,经历了六个阶段。它主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同时教育要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具备师承性、大众性、批判性、实践性、终身性以及民族性。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培植学生的生活力,构建教育活动主体;打破教育的封闭性,加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扩展教育的延伸性,实现终身学习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片面的“社会本位论”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对健全人格、完满人性的追求与培养,实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精神教育”。“精神教育”理应是主体性的。建构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是兼顾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3个方面,注重认知、体验、感悟3种生活形式的统一,做到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12.
13.
“制度保障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是不同的。学校教育中的“制度”的存在,是对学校教育生活的保障。生命的存在,使制度保障的学校教育具有动态性、生成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生存教育的内涵以及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了把生存教育思想融入学校体育,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生存能力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差异,以学生为本,改革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深度渗透不仅使人类存在迎来全新改变,还对传统教育体制、教师地位、教学方法和学习行为产生冲击。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主导下,学校消亡论的声音时有出现。深入考察学校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独特职能,方能引导我们从简单的独断论转向直面人工智能的学校适切性变革,探寻出学校教育的未来之路。未来学校向人工智能开放的智慧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建构数据驱动的智能环境;培育服务导向的智慧教师;走向个体适应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以优化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有效开发、整合学校、家庭教育力的现代教育全新视角,创建三级教育家委会及其运行机制,一改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弱势配合为双方的有机合作、联动,创生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及其学生成长的优化路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力的聚合放大,赢得的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关系着国计民生 ,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要完成其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探讨了博物馆与学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宣教功能。随着2008年我国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青少年学生成为博物馆的重要教育对象.博物馆也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通过采取互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设立学生实践课堂等多种形式有效配合了学校教育,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20.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支柱,其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体育和美育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和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质体"的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