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长,高中语文第六册83年版、88年版注为。高”,此视“长”为形容词。第二册2000年版试验修订本(以下“试验修订本”五字省去)注为“长(zhang),生长”,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其一、从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分析,“长”应读作cháng当“高大”讲。众所周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对,三句对仗工整,构成排比,前两句均是为第三句作铺垫,属于比喻论…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将《谏太宗十思疏》首句“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解释为动词“生长”,读作zhang。《教师教学用书》又对此作了补充注释: 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 认为“长”应读cha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测,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6.
《谏太宗十思疏》除了所提十条建议感情真挚,言辞恳切,内容中肯而外,还在于文章本身论证的严密逻辑性。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巧设类比,揭示论点 奏疏一开始,就借助于生动的比喻,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正面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相似文献   

7.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术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8.
严婷 《新读写》2020,(4):42-4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夭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9.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长”字的读音,课下注释注作“zhǎng”,解释作“生长”。《教师教学用书》的“补充注释”里还作出这样的说明:“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是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上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较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对于此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由“固其根本”与树是否存活生长有关就断定解作“生长”就让人费解,难道与树木能否长得高大就无关…  相似文献   

10.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臣闻求木之长者”一语,课本注曰:“〔长(zhǎng)〕生长。”笔者认为,“长”字注释音义不妥,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12.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必修)第二册将《谏太宗十思疏》首句“臣闻求木之长”中的“长”解释为动词“生长”,读作zhang。《教师教学用书》又对此作了补充注释:  相似文献   

14.
一、写出下面各组句中带点的词的词义,遇有异读的请加上汉语拼音: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③天帝使我长百兽。④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⑤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⑥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已甚幸矣。⑦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学生的学习都应放在落实“双基”上。新课程改革并没有要求一概摈弃所有传统做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双基”就是根本,就是泉源,突出“双基”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与树人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德是树根,人是树干和枝叶;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和结果。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要树人,先立德。  相似文献   

17.
唐朝初年,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即: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王喜红 《青海教育》2010,(12):28-28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以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学习者采取多维变式、立体多样的学习方法。多维变式、立体多样并非只追求学习方法的“灵活多变”,古人有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英语学习必然做到“死记”与“活学”相结合,才能达到由“懂”到“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教之久长者,必法其人本. --题记(谬仿魏征句)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 就有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是我的自勉诗,我经常会想起这首小诗,在失意的时候,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因为我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爱我的学生.美国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次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我不敢说成功,但基于对工作的热情,让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感悟.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10月,"国培训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到昆明十中跟班研修,聆听了昆明滇池渡假区实验学校张莉敏老师的名课《名著推荐与阅读:阅读方法之人物评析三字经》,收获颇丰,以课例研修志之。【主题描述】"名著导读"是人教版语文的重要栏目。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