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术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2.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长,高中语文第六册83年版、88年版注为。高”,此视“长”为形容词。第二册2000年版试验修订本(以下“试验修订本”五字省去)注为“长(zhang),生长”,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1版)将《谏太宗十思疏》的首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释为:“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长(Zhǎng):生长。”这个解释笔者认为有些不妥。对这个解释提出不同意见,主要是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为依据:本文的首句为三个短句构成的排比句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处的“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解释为:主谓之间的助词。所以“长”、“远”和“安”都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但后两者却分别解释为“长远”和“安定”,依然为形…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除了所提十条建议感情真挚,言辞恳切,内容中肯而外,还在于文章本身论证的严密逻辑性。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巧设类比,揭示论点 奏疏一开始,就借助于生动的比喻,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正面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其一、从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分析,“长”应读作cháng当“高大”讲。众所周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对,三句对仗工整,构成排比,前两句均是为第三句作铺垫,属于比喻论…  相似文献   

7.
唐朝初年,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即: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建设一流大学,是各高校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而提出的奋斗目标。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科研固然是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而一流的管理也是构成一流大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10.
不死酒     
明代浮白斋主人《雅谑》: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相似文献   

11.
不死酒     
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相似文献   

12.
孙凤珠 《吉林教育》2007,(12):26-27
求本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青少年法制教育堪称实现依法治国的奠基工程。我校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在"五五"普法教育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10月,"国培训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到昆明十中跟班研修,聆听了昆明滇池渡假区实验学校张莉敏老师的名课《名著推荐与阅读:阅读方法之人物评析三字经》,收获颇丰,以课例研修志之。【主题描述】"名著导读"是人教版语文的重要栏目。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德育》2011,(7):61-62
胡锦涛同志指出:"德是育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木之长,必固其本。我们江西省景德镇二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立德树人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16.
常羊学射     
徐华 《阅读与鉴赏》2007,(9):68-68,71,72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③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18.
<正>唐朝初年,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即: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管理。学校管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思考、探索、研究,把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提高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校管理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实际,切不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我们不仅要做好制度、文化的传承,更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锐意改革创新,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与树人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德是树根,人是树干和枝叶;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和结果。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要树人,先立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