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还是“方留恋处”好贵州杨言伦人教社职高版语文课本第二册385页:在入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时,编者据《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把"方留恋处"词句改为"留恋处"。似为不妥。其一.清人万树新编《词律》(20卷)载宋代人黄裳《雨霖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红"的基本释义入手,总结了"红色"在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对"红色(red)"一词的使用对比,进而阐述颜色词"红"和文化的联系。本文针对中英语言中对"红"作为颜色词进行的比较,故对"红"作为颜色词之外的其他意义不作考察。  相似文献   

3.
字词关系一直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点。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实际的运用中,都体现出"字"和"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通过对"字"、"词"以及它们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字"和"词"。  相似文献   

4.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时间指示词在汉语违实构建中的语义基础进行了探讨,发现时间指示词起到了外显情状发生时点/段的参照时间作用。前件使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和"早"结合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后件可以使用"现在"时间指示词,时间上的"近端"表示认知上心理承诺的"近",对近端的否定也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前后件都可以出现时间指示词,前件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后件用"现在"时间指示词。研究对于揭示时间词的用法和更好理解汉语违实条件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末贵州城镇化水平已突破30%的门槛,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进入"十二五"贵州适时提出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交通是贵州城镇化发展最根本的支撑条件,"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建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省内交通干线网络,有必要构建在交通条件支撑下的贵州特色城镇化发展总体格局,找准贵州城镇化快速、有序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百姓"一词在历史文献和在目前生活中使用现象的举例陈述,说明"百姓"一词存在的封建性;而在现行社会制度下,"百姓"则是完全没有权利意识的被管理层,揭示了"百姓"一词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从文化词汇差异方面入手引出"公民"一词,最后利用"公民"和"百姓"二词的"等同"关系得出"百姓"一词存在的悖论,从而得出"公民"替代"百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百姓"这一称谓,努力唤醒自己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柳永词传播的繁荣与回归期。对清代主要词籍著录柳永词情况的定量分析显示,此期著录柳永词之词籍在数量、种类、信息载量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但词籍彼此之间趣味迥异,呈现向南宋雅化词学思想的回归。回归之中又有新变,词谱、词话著录柳永词的火爆情状与大量"名词"的诞生,说明世人对柳永词艺术成就的认同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柳永词中可称"名词"者17首,成就"名词"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してもらう"是日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授受补助动词之一,但因中文中的授受表达是以授予动词为主,因此日语"してもらう"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无对译词或者对译词多样化的现象。"してもらう"句与其对译句之所以可形成对译关系,是因为无对译词句保留了"してもらう"的部分特征。而在有对译词的翻译句中,对译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意义与"してもら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明末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云间词派诚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对清词流变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给清词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色论”是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它萌芽于晚唐五代时期,“词为艳料”是这一时期“本色论”的重要内涵,北宋后期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是一家的“论点,阐述了词的特性,从而使”本色论”具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别是一家”标准志着这一论题的正形式,南宋时期的“本色论”在“别是一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主要倾向表现为推崇“雅正”。  相似文献   

14.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16.
清词中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自明代实已开启词的复兴之端。政治因素只是诱发词的复兴的一个"契机",词的内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清词中兴的更重要原因。晚明云间派的理论对清初词坛及这一时期词的理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满足文化的形成、发展对清词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口的激增与出版业的繁荣同样为词的中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清词的研究。总集的编纂是一项长期而且浩大的工程。由于清代文献浩如烟海,遗漏在所难免。今翻检清人别集,为之辑补7家70首,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8.
清词话作的学化,使清人词话与清代学术有着为更密切的联系。清代实学、朴学及今经学对清词话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邹祗谟是清初著名文士,工于填词。他的词学活动主要是与毗陵、广陵一带的词人交游酬唱.这对他本人的词风和清初的词坛都有很大影响。他编选的《倚声初集》,为清代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