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趣味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重要标志。借助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原理,可将"趣味说"的体验过程分解为趣的生成过程、味象过程和提升鉴赏力过程,这有助于更科学、更系统地理解梁启超的"趣味说"。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趣味主义"强调审美对于趣味人格、趣味人生建构的重要作用,张扬在审美与人生的统一中,实现个体生命的诗意超越。这一思想对高校美学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当下高校美学教学的困境主要体现为:忽视了美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阐释艺术;忽视了美学理论在面对时代文化及审美对象时所应有的穿透力;忽视了美学教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因而如何实现美学教学的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统一,如何增强美学理论对审美实践的阐释有效性,如何认识审美对人生境界构建的积极意义,是美学教学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角度讨论和关心人的发展问题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梁启超美学以其对现代社会文化系统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他的美学是以国民的精神基质转变为核心,由以人格建立为旨趣的"情感论"、以生命创造为核心的"趣味说"和走向全民"美术人"的审美教育论,共同构成了一种现代气派的"新人"美学。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生活与文艺的关系是一个貌似简单而实际上并不容易说透的问题的话,那么,梁启超的"趣味"说无疑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有可能更周至而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的视角,然而,由于中西较为全面的文化交流才开始不久的时代局限,梁启超没来得及丰厚其"趣味"说从而充盈其趣味主义理论而留下了某些遗憾。因此,结合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的现象学理论,并感受一番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的现象学意味,从而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进行"再阐释"或者说"适度改造"的工作,以便更全面、恰切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以及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是十分必要和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试图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有”的“不有之为”达成的生活艺术化,它以情感本能为基础、以社会责任为前提、以艺术审美为途径、以精神自由为目标,是生命自由的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6.
以女性主义视角构建关心共同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个体美好生存及和谐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关心共同体的建构显得越发必要。女性主义基于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运用"圣杯"之思,行使"关怀"与"联系"之权,一直和需要关心的生命站在一起,并对之施以"圣爱",以期在更广泛意义上建构关心共同体,从而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地球、人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愿景。  相似文献   

7.
人生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都会经历从生命之灯点燃到熄灭的过程;人生于每个人又是不同的,这不同并不只是表现在出生在鱼米之乡还是黄土高坡,工作中是当老板还是给老板打工,生活上是吃粉丝还是鲍鱼,还表现在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心情生活。梁启超认为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有了趣味,生活中种种需要做的事情对于人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强求、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从自然中参悟生命和审视自我的艺术观,赋予了文人画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画以虚空映照大千世界的真实,以静寂映照生命存在的跃动,以孤独折射心灵深处的寂寞,以自由折射现实红尘的人情,在宇宙自然中探究生命意义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其哲思和诗情并存的美学特征蕴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在其趣味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下,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趣味教育。梁启超是从对教育的观念、目的、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的认识来阐述教育有什么趣味,如何使教育有趣味的。趣味教育思想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对教育尤其是教育理论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影 《语文天地》2018,(1):25-26
所谓"智趣语文",是指具有"智趣"特征的语文教学。"智趣"是指一种崭新理念,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趣味教学",体现的是智慧和趣味的有机结合,与智慧课堂、快乐课堂不完全一样,追求的是智慧、快乐、灵动、多元、启迪等融合性的课堂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小说自然、平淡,具有"素朴"之美。表现为:弱化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三要素,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追求结构的随便,"随物赋形",少心灵的营算,与技术主义相对;破除语言上的熟与巧,处理好语言的生熟关系,与语言的精致主义相对。这种去机锋重淡然的背后,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师自然造化、轻人工造作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2.
苏龙祥 《现代语文》2010,(4):135-136
本文主要集中展开对梁启超、周作人二人的美学思想的趣味范畴的探究和挖掘,并进一步对二者的趣味美学思想加以比较。结合当下许多学者分别对他们二人各自的思想和趣味进行理解阐释和合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重建中国人生哲学的过程中,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人生观。它以古代“乐感文化”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强调人生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审美性和无功利性。对于这种人生观,梁启超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积极推广,希望整个社会因之充满趣味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以审美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它不但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技术手段,而且为审美素质教育建构了必要的精神语境。从本质上看,它们两者处于一种价值共在与同构的关系,审美素质教育为"美学"课程提供语境支持和意义边界,而后者则为前者建构新的价值内容与逻辑秩序。  相似文献   

15.
庄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特别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与闻乐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的关系,追求"无言而心悦"的"无怠之声"。《天运》中北门成听乐时所产生"惧—怠—惑"逐渐变化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与"人乐"、"和乐"、"天乐"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和表现特征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庄子对"天乐"的象征性、隐喻性描述,直接从具体的艺术审美体验中走向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生命体悟,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与体系建构仍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尼采思想的形象描摹有重其破而不重其立的倾向。即或有时看重尼采对生命重新型塑的努力,也多将其归向对作为个体的生命形态及其意义可能的阐发,因而不能充分在突出个体阈限之外的历史和社会层面发挥尼采生命意志的建构作用。文章以此问题为起点,初步探究了尼采的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和"超人"学说等具有建构性特征的美学思想,以描绘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后现代视域中的尼采形象,这个形象既驱动当下后现代思想生成,又引领它们以建构性的姿态面向人及其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在他的不少文章著作及演讲稿中,围绕趣味、情感、崇高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形成了人生、审美、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出他作为启蒙主义美学家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8.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9,26(11):5-7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