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职学生在其自身能力水平的判断评价与自信建构方面存在差异性,加之校园氛围的影响,导致其在学业参与方式上有所不同。通过问卷调查,以宁波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目标定向、学业参与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学校氛围为调节变量的回归方程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在成绩目标定向和规则性参与中间发挥中介效应,而成绩目标定向对规则性参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在掌握目标定向对学业参与、成绩目标定向对自主性参与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学校氛围调节目标定向与规则性参与的中介效应后半路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自尊量表>和<国际大学调查>问卷对9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心理素质对自尊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自尊是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一个中介变量,心理素质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对消极情感产生间接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的结论.心理素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专业认同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131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研,探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高职学生学业投入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专业认同、学业投入程度均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其中专业认同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学业投入间起中介作用,且不同性别学生群体间中介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性别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学生作为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其学习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选择云南省四所高职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进行变量间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与学生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变革型领导直接作用强于交易型领导;教师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变革型领导与学习满意度、交易型领导与学习满意度间发挥中介效应。研究验证了两种领导风格在学校领域的有效性,揭示了领导风格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作用路径,对提高学生满意度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客观社会阶层问卷、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02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相关显著;网络人际信任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共情对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讲,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随个体共情水平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以324名免费师范生为被试,通过大学生自主学习问卷及学业目标定向问卷,考察免费师范生自主学习在学业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主学习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除政治面貌外性别、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主学习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习目标定向、证实目标定向和回避目标定向对自主学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主学习在学业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影响过程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0.0统计软件,以学习动机为中介变量研究大学生慕课感知质量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通过对659份问卷的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慕课感知质量对学习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慕课学习动机对学习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动机在感知质量与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从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认知失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认知失败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668名安徽省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认知失败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手机成瘾在认知失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能够调节认知失败影响手机成瘾的直接路径,认知失败对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消极影响更大;(4)手机成瘾只影响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且手机成瘾仅在男生群体中单独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认知失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249名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少年儿童的自尊、主观幸福感和安全感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为0.4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安全感进入回归方程后,自尊的效应值显著下降,表明自尊通过安全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安全感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年级对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以1810名寄宿制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亲子依恋、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年级后,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能够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师生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为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媛  薛海平 《中学教育》2020,17(2):33-44
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此国家不断提出各种减负政策.近几年,我国减负政策聚焦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因此研究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可以为我国更好实施减负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CEPS2015全国大样本基线调查数据,利用卡方检验、ordinal回归分析和shapley分解法,分析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主观学业负担和客观学业负担的影响差异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补习增加学生的客观学业负担,却减轻了学生的主观学业负担;个人因素对学生主观学业负担和校内客观负担的影响程度最大,课外补习影响程度较小,但课外补习对学生校外客观负担的影响程度最大,是造成学生校外客观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和家庭应根据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差异和程度,实施精准减负政策,有效减轻我国初中学生主客观负担.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学业情绪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乐观在学业情绪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学业情绪问卷、乐观问卷与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对三所高中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积极学业情绪正向预测学校生活满意度,消极学业情绪则负向预测;乐观可调节消极学业情绪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但是乐观对高、低唤醒学业情绪的调节作用大小不同;乐观不可以调节积极学业情绪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论:乐观是消极学业情绪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自尊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其间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513名辽宁省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杀意念与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在自尊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的自尊对自杀意念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可通过自尊提升训练及提高领悟社会支持等角度来促进农村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初中生座位安排与学习动机、课堂师生互动的关系,采用学习动机量表、课堂师生互动问卷和教室座位一般问卷,对3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优势区的初中生在学习动机、内部目标对象和任务价值得分上显著高于弱势区的初中生;座位调换周期大于一个月对初中生内部目标定向、任务价值和课堂师生互动有显著影响;座位调换周期大于一个月,座位区域与内部目标定向、任务价值和课堂师生互动存在显著相关,课堂师生互动与学习动机、能力把握信心和学习控制信念存在显著相关;课堂师生互动对学习动机回归效应显著,座位安排对学习动机与课堂师生互动的关系产生中介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初中生学习能力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各不相同。要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需要初中数学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学情,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层的策略,旨在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很多初中生都认为数学是初中学科中最难学的,无论是学习效果还是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对此,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寻找可能阻碍初中数学授课成效的相关原因。笔者在总结以往的课堂经验和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时,教学效果是最佳的。将数形结合与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相结合,能够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对此,笔者经过研究分析,简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数形结合法的好处,并根据初中数学中的重难点,对数形结合法在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选取了1739名9-21岁的城市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低于城市儿童。(2)城市农民工子女在积极情感上表现出年段和性别、性别与独生与否的交互作用,在消极情感上表现出性别与独生与否的交互作用。(3)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均呈随年段递减的趋势,小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小学生的消极情绪显著低于初高中生。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on 91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med at describ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exploring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Results show that (1)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schools and grades. Students from non-key middle schools have lower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those from the key schools. Grade 2 students in both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s have the lowest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2) Factors directly affec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the pres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 · with the former playing a major role. (3) Factors indirectly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social pressure and expect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both of which influence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tudents’ academic experience or their pres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2004:4  相似文献   

19.
以随机整体分层抽样的300名农村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学业成就归因(MMCS)量表和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TAI)进行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考试焦虑的问卷调查,探讨初中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特点、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倾向于内归因,存在性别及年级间的差异。(2)当前初中生考试焦虑状况良好,年级差异显著。(3)初中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相关。为引导初中生合理归因、保持适宜考试焦虑,提出相应的教育训练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social-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classroom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es academic achievement. We first developed and tested a general theoretical model (on a sample of 51 classrooms containing 112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allows us to consider the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as a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 We then attempted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develop a structural model to account for the relationship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We also tried to reach two principal goals i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e is to determine what classroom social environments would be advantageous to students, and the other i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at climate.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climate-dependent discrepancy between teachers’ grades and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They have som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